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8639
  • 作      者:
    孙麾,丁立群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孙麾(孙辉),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99年评为编审,曾任《未定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内刊》主编。兼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介绍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哲学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责任。为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哲学的交叉研究,2009年7月25~27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黑龙江大学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第九届马克思哲学论坛”。来自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哲学的基本定位与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文化的元问题与时代性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三超越认知中心主义局限,突出文化——价值的特殊视角
  文化与价值的内在关联,规定了它与科学主义思路的重大差别。如前所说,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的兴起所针对的正是科学主义霸权的偏颇或弊端。科学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如国内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搬到对社会历史现象、人文现象的研究中来,忽视了人文现象、社会历史现象的复杂性、特殊性,而在于它是一种唯科学主义,把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而复杂的景观强行地压缩到科学这一个平面上,只从科学这一个维度来进行理解。我们知道,科学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典型形态,也是其高级的形态,科学主义就是认知中心主义的强化形式。实际上,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人对世界的观念掌握,人类的精神生活,除了认知之外,还有许多。马克思就讲过,艺术的掌握、宗教的掌握、理论的掌握和实践一精神的掌握,这几种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形式方面的,从内容上看,则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认知,一种是评价。前者掌握的是对象的实际情况,对象是什么、为什么和会怎么,这些都属于认知的内容,认知要解决的任务。而后者把握的则是价值,即一定对象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这二者虽然也联系着,相互作用着,但实质上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不同意把评价看作是一种价值认识,即对价值这种特殊对象的认知。
  我们传统的哲学观,也是当下许多人持有的哲学观,是按照科学认知模式而形成的理论哲学或思辨哲学的哲学观,是一种认知中心主义的哲学观。在这种理论哲学或思辨哲学的视野里,对象是世界;主体是人或人类,是抽象的统一的理性主体,是没有立场差别、时代差别、利益差别的一心一意把握真理的人。从这个角度看,真理或真理性的知识,是对人类主体而言的,必然具有某种超时代、超民族、超阶级的特征,必然对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客观效应。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把主体当作先验主体还是经验主体,也无论是把认知理解为理智的分析活动还是情感的直觉性过程,总之,主体被固定化为一个抽象的认知点,正如眼睛是观察点一榫。即使承认存在着不同的主体,这里强调的也是主体的共同性、一致性,是这种一致性的优先性和本质的真实性,主体间的差异和复杂关系是被遮蔽了的,甚至是被当作非本质的东西被抽象掉了。因此,科学没有时代的、民族性的差别,没有主体方面的差别,要说差别,最多也就是对象方面的差别,是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差别。我们通常理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是从对象的差别方面着眼的,我们的逻辑是“一门科学的特殊性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决定的”,这是对象(客体)决定主义的思路。
  这种科学主义和客体决定论的思路在国内学界包括文化哲学研究中仍然具有很大影响,甚至可以说占据主流地位。其特点就是强调和突出认知结果的统一性、确定性,而客观性不过是为论证这种统一性和确定性的一个前提性的概念装置。实际上,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是马克思所批评的只是从客体方面而不懂得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问题的具体表现。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否定了这种思路,比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系统论、信息论都突出了研究角度在规定一门学科性质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科学发展也否定了这种思路。同样是社会现象,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就不同于经济学角度,知识社会学也不同于传统认识论,在这里,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式问题。因为视角不同,对象的规定性、对对象的看法等也就不同。
  ……
展开
目录
文化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世界3”与文化的前提批判
文化哲学:问题与领域
个人责任、社会正义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克服——对文化哲学中一个重大问题的反思
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
深化文化哲学研究需要正视并解决的几个问题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
当下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困境
范式转换:文化哲学的“现象学转身”
超越作为“转型哲学”的文化哲学——对当代文化哲学焦虑的诊断
文化哲学视阈中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卡西尔文化哲学的逻辑建构
文化的元问题及相关问题研究
文化的否定性与人类自我意识的两歧性矛盾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诉求
文化自觉与哲学主体性
哲学的文化性与文化的哲学性
文化是人的工具——文化工具论论纲
文化与启蒙——阿多诺辩证的文化观念
两种不同文化下的“生态文明社会”构想——论岩佐茂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全球化的两种可能性
风险生存及其历史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简论文化生产力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图景”——近十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进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马克思文化哲学思想的展开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管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线索与经济学批判线索的关系
文化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维度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旨归
实践理性——马克思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的契合
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第9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