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门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001148
  • 作      者:
    段树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换位思考,换位做人,换位做事。
  学习古代第一“被领导学”,教你能做事,做对事,做成事。
  一己融别人,遍入大我中。
  遇难而不困,有险而无危。
展开
作者简介
  段树军,男,1971年10月生于河北。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系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曾在国企及事业单位担任文职多年,后进入传媒行业,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百余万字。本书为他的长篇历史传奇《帝王师》系列之二。
展开
内容介绍
  陈平(?--前178)一生的谋略战绩令后人叹为观止,他屡以奇计佐刘邦定天下,辅汉文帝理乱世。他不如同期的张良深沉,却比张良多急智。二人虽同宗黄老,可思想上又有很大差异:张良晚年恪守“无为”之教;陈平则终生锐意进取,兼具纵横家的风采。
  陈平的择主三仕也很具有启发意义,他称职中矩,将一己融入别人,遍入大我之中,同时扩大自己,成就自己。虽表相上地位较低,但韬光隐晦,涵养人格,公忠辅弼。在蜿蜒起伏的人生途程中,陈平以过人的智慧励驾命运之舟,遇难而不困,有险而无危,终于建立了凡人不可及的丰功伟业。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
  汉初定,国内大小乱事悉平,只有一事,让刘邦忧心。这件事就是项羽部将钟离昧尚未缉获,于是刘邦下旨严查,务必消灭以绝后患。
  此旨颁下后未过多久,就有人来告密,说钟离昧在楚王韩信处,并说韩信把他留下为将,甚为倚重。
  汉帝听到此消息非常震怒,下旨斥责韩信,并令他立即将钟离昧解到京城治罪。
  韩信欲保钟离昧,窃想汉帝既没有真凭实据证明钟离昧在自己处藏身,不如来个拒不承认以搪塞汉帝。遂上书复奏,诡称他并没有收留钟离昧。
  汉帝自然不肯相信,正恼怒韩信欺君,偏巧这个时候又有嫉妒韩信的人上书,说韩信出巡,声势喧赫,盖过天子。汉帝愈加记恨韩信,就想兴师问罪,于是召陈平来问计。
  陈平闻知事情经过,劝汉帝不能操之过急,只能缓图。一是现在并不能判断韩信一定要谋反,二是目前来看,现在国中所有将士,没有人能够敌得过他。因此,若贸然出兵兴师问罪,一旦逼得他立刻起兵反叛,局面便不好收拾了,眼下需先想个万全之策,谋定而后动。
  汉帝听陈平分析得颇有道理,表示赞同,但心里又急欲问罪韩信,遂命陈平尽快想个万全之策,治韩信罪,以儆效尤。
  陈平思虑良久,忽然想到历代天子巡狩视察民情时,必会召见各地诸侯,了解查访当地情况,这样就可以借汉帝巡狩之机设下埋伏,趁其不备,一举擒获韩信。
  陈平将这个计策献与刘邦,道:“楚、陈之间有个云梦泽,南边即洞庭湖。陛下可假意顺路去游洞庭,在云梦泽驻跸,楚、陈之王侯,必来进谒,那时在帐内只需埋伏下数个武士,即可将韩信拿下问罪。”汉帝虽觉这样做有些不光明磊落,但依目前状况也只能如此了。
  汉帝稍事准备,即带陈平等南下巡狩,走到云梦泽,即驻跸扎营,传令大会诸侯。
  云梦泽在楚之边,韩信不知是计,便欲赴会,朝见天子。韩信谋士进谏道:“汉帝多诈,又不放心大王,前时刚刚问责大王藏匿钟离昧之罪,属下以为大王还是不去为好。”
  韩信稍稍有些犹豫,道:“孤无反迹,汉帝岂能猜疑?只有私留钟离昧,汉帝可能不满孤家……”说至此,思忖了一会儿,便派人把钟离昧召来,吞吞吐吐对他道:“昔日孤家与将军同为项王账下臣子,项王灭,将军视孤为故交,才来投奔,托身孤家。孤家义当庇佑,可是……可是……如今汉帝欲擒将军甚急,又……又因将军,疑及孤家。孤家窃思,孤家若被汉帝疑,将身家性命难保,所以……所以……”
  钟离昧见韩信说话吞吞吐吐,接言道:“所以你想赶我走,是不是?”
  韩信转过脸去,不看钟离昧,支支吾吾道:“现在天下,都归汉家,汉帝缉拿将军甚严,将军逃到哪里,也……也难免厄运,所以……所以不如……”
  钟离昧立刻明白了韩信用意,大怒道:“你的意思,钟离昧听明白了,恨只恨我自己有眼无珠,误投了你这反复小人!”说罢拔剑自刎而死,死后仍双目圆睁,怒视韩信。
  韩信内疚了一阵,乃命人割取钟离昧首级,提了去赴汉帝之会。韩信到了云梦泽,通报姓名进账,不想刚入帐内,未及辨明情况,两侧猛然冲出数名武士,一齐拥向韩信,纵使韩信驰骋沙场无人能敌,因此时未及防备,也只能任武士们反绑了双臂,毫无反抗之机。钟离昧的首级早已脱手,兀自咕噜噜滚向正襟危坐的汉帝。
  韩信一时间头脑里思绪翻滚,后悔不已,无奈已被武士捆绑结实,动弹不得,不禁仰天叹道:“有人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士亡。’我尚不信,现在知了!”
  汉帝无视钟离昧首级,无视韩信之忠心,只顾怒目相向,痛陈韩信数罪。常言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信落得此等地步,知道再说无益,索性听之任之。
  汉帝既顺利擒了韩信,满心欢喜,也就不必再假意会盟诸侯了,于是传令诸侯,说韩信谋反,已被擒拿。汉帝无意再去南游,取消会盟,即刻回京。
  汉帝命人将韩信缚于囚车,派兵严加看守,跟随圣驾一同带回都城。
  作为谋划此事的陈平,却对韩信“敌国破,谋士亡”的话深有感触,也得到了很大启发。他暗想:在汉帝国中,只有存在韩信这样的能将,汉帝怕被取而代之,才会重视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一旦国家没了韩信这样的能将,汉帝身边还要谋士何用?于是他想保住韩信,但思量再三,又怕自己出言保韩信会招汉帝忌恨,所以他找到同僚田肯,怂恿田肯去见汉帝。
  田肯是刘邦的散骑常侍,时常随侍汉帝左右,谏言献策。田肯受陈平所托,又思虑再三,才进宫面见汉帝。他并没有直接替韩信求情,而是对汉帝的丰功伟绩大大恭维了一番:“陛下擒得韩信,又建都关中,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啊!关中三秦之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犹如高屋建瓴,沛然莫御。还有齐地,东有琅琊、即墨的富饶,南有泰山之保障,西有黄河之隔绝,北有渤海之诡谲,也是一个形势极佳的地方,秦齐两地,同样重要。今陛下自治关中,齐地若非嫡亲子孙,万不可使为王。”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汉帝子孙,还无一能任齐王者,齐若有事,汉帝不能亲伐,还必须靠韩信这样的能将征伐。
  汉帝听了田肯的一番恭维言辞,便知田肯明说秦齐地势,暗中欲保韩信。因这两地都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再者,若汉万一遇到危难,还得靠韩信这样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征战讨伐。汉帝细细思量,也觉韩信反迹未彰,只是自己猜测而已。此时诛韩信,诛立功之将,难免让臣民们寒心,便做个顺水人情,对田肯道:“卿言有理,朕必依从。”于是赦韩信谋反之罪,但因擅留钟离昧,降为淮阴侯。
  汉已立六年,功臣尚未封赏,既降韩信为侯,汉帝索性封列侯,与韩信均衡权势。计得封列侯者有:
  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周勃封绛侯,樊哙封舞阳侯,陈福封夏侯;周昌封汾阴侯,王陵封安国侯,张良封留侯,陈平封户牖侯……
  别人不表,只表陈平。陈平见汉帝封他为侯,谦逊辞让道:“臣得事陛下,虽有微功,但愧列侯爵,请陛下把臣之爵位,另封功臣!”
  汉帝见陈平推辞,道:“朕用先生奇谋,方能平定天下,功劳巨大,群僚鲜少能比,岂可说是微功、有愧封侯呢?”
  陈平解释道:“臣当日弃楚归汉,若无魏无知推荐,不知有今天,臣请愿把侯爵让给魏无知。”陈平如此谦让,不贪官爵,不忘故友,使汉帝觉得其人为人正直忠义,遂更加看重陈平,对陈平大加赞赏:“先生为人,知恩图报,不忘本心,但朕按功封你为侯,你不要推却,魏无知荐卿有功,朕赐他千金。”陈平这才受封,谢恩而退。
  诸将见张良、陈平并无战功,也得封侯,萧何只安居关中,反封在列侯之前,心中不服,去见汉帝,上奏道:“臣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也不过得封一侯爵,萧何、陈平等并无汗马功劳,何以恩赏与臣等一样?”
  汉帝微笑道:“诸卿看见过打猎吧。打猎时追杀狐兔,自然要靠猎犬,可是发令、调度,必须靠猎夫。诸卿攻城夺地,与敌搏击,这不过如追逐狐兔的猎犬。而萧何守关中,不但固我根本,而且源源不断地接济军需,陈平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让朕指挥调度,克敌制胜。遂萧何、陈平等为猎夫也,诸卿功再大,也不过是猎犬啊!萧何随朕起事,举族相随,非但他本人有功,其家族也为朕立了功,试问诸卿,有谁举族随朕的吗?朕封何人,均计功而封,请诸卿不要妄加臆测,以为朕有私心!”
  汉帝封罢诸侯,又封了兄弟子侄为王。
  汉帝为马上皇帝,争战十数年,才得为帝,从战诸将甚多,汉帝只封十数人为侯,挂一漏万,惹得不少人有怨言。
  一日汉帝独坐南宫临窗闲眺,偶见几个武官打扮的人,聚坐在沙滩,好像商量着什么。这引起了他的注意,忙命内侍召来陈平,指着沙滩上的武官们对他道:“你看他们激动的样子,究竟在商量什么?”
  陈平私下里也见过许多将士偷偷议论封赏有失公平,看这几个人的样子,应是些不满封赏的人在发泄情绪,却故意随口答道:“臣想定是在商量谋反。”
  汉帝愕然道:“寡人哪里亏待他们了?他们为何要谋反?!”
  陈平顺势谏道:“陛下所封之侯,皆是亲故或喜幸之人,而他们没有得到封赏,怀疑陛下憎恶,遂心生愁怨疑惧,为免被陛下降罪,谋反之事,必随之来了!”
  汉帝听陈平如此言说,大惊道:“朕封赏之时,没考虑到这层。现在封赏已毕,该怎么办?”
  陈平不慌不忙问汉帝:“请问陛下,平时您最厌恶者为谁?”
  汉帝想了想说:“雍齿阴险狡诈,曾经在丰邑之地投降魏国背叛朕,并多次陷害朕及家人,朕最憎恶的就是此人。每每想杀之而后快,又念他之后战功卓著,不忍灭之。”
  陈平听后对汉帝说道:“请陛下即刻赐他侯位,谋反之事就不必忧虑了!”
  “朕既厌恶他,怎能反去封他?”汉帝不悦。
  陈平解释道:“陛下封雍齿,就可向众将表明,陛下封人论功不凭爱憎,只要功勋卓著,皆可封赏。这样就可以消除那些没被封赏的人的疑惧,还可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早日立功受赏而更加努力为陛下效劳。”
  汉帝闻之似有道理,遂采用陈平建议,封雍齿为什邡侯。果然,众将见雍齿都能被汉帝封赏,可见汉帝论功行赏,公正无私,遂消弭了怨言。
  一鸿鹄志
  陈平生于秦末阳武县牖乡的库上里,父母早丧,哥哥陈伯将他带大。陈平从小好读书,又聪明机灵,哥哥宠他,让他由着性子读书游学。陈家有田三十亩,独兄一人耕种,日子倒也过得去,衣食不缺。
  嫂张氏,平日里要料理家务,张罗衣食,还要伺候陈平读书,时间久了,颇有怨言。
  一日,张氏对陈平说:“兄弟,咱们是农家,全靠种地吃饭,读书不能当饭吃。你哥一人种三十亩地,起早贪黑也忙不完。我是女人,要料理家务,你别读书了,去帮你哥种田吧!”
  陈平自幼聪慧,幼年即读了百家之书,立了鸿鹄之志。他觉得嫂嫂不理解自己,但也不屑与之争辩,只是默然不语,继续捧书而读。他想,家里事由哥哥做主,只要哥哥允我读书,无论嫂嫂怎样絮叨,也不会有用。
  第二天,陈平放下书本,假意对嫂嫂说去帮哥哥干活,到地里去找哥哥。陈伯正在田间弯腰间苗,见陈平至,直起腰,问弟弟何事。陈平走到哥哥跟前,说:“父母早丧,弟弟全靠哥嫂供养,哥嫂的好,弟弟知道,也记在心里了。哥哥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劳作,弟弟本该来帮你,以减轻你的劳累。但是哥哥,我不愿放弃读书来跟你下地务农的原因,不是因为弟弟懒,而是因为我觉得种田永远不能改变门庭。我们就像燕雀一样,今日觅到一点食物充饥,明日饥饱就未可预料,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境况。如不努力改变门庭,不但我们这一代辛劳,我们的下一代还要这样辛劳,永远不会有好日子过。”
  陈伯爱怜地看着陈平道:“平儿,你小小年纪,说得倒对。你想读书,哥哥支持你,可是我们是庄户人家,世代如此,想改换门庭谈何容易!如果不能成功,我们就安分守己,咱哥俩勤快辛苦些,种好自家这些地,也可衣食无愁。”
  陈平知道哥哥疼惜自己,自己怎样都会支持,感动地对陈伯说:“哥,我们勤俭持家,平常倒也可以维持,但是若碰上荒旱之年或逢战祸、兵役徭役,或者家里再添丁进口之类,到时恐怕衣食就没有保障了。所以从长远看,非改换门庭不可。弟弟读了些书,也知晓几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比如帮周武灭纣的姜子牙,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的苏秦,孔子的弟子颜回,成为一代宗师的孟轲等,他们都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却都靠勤奋读书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最终改换了门庭,脱离了世代贫苦的命运。哥,你放心,弟弟也一定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陈伯叹道:“想脱离农耕的人不在少数,可靠读书飞黄腾达的能有几人?”
  陈平态度决然地说:“虽然在咱们方圆百里没有几个,但我立志读书,一定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陈伯欣慰地看着弟弟,拍拍他的肩膀,说:“平儿,既然你有这个志气,就专心读书吧,地里农活和家务,有我和你嫂嫂。但是哥哥希望你能努力,持之以恒,求得发迹。若是没信心、没决心学出点儿名堂,就不如好好跟我务农,做好农民,也能成家立业,生活一辈子。我听人说‘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啊!”
  陈平笑道:“哥,你不要激我,平儿有决心,也有凌云的志气,我一定会靠读书改变咱们这个家,等到我学有所成,做官入仕,再报答哥嫂的养育之恩,只是……只是现在……”陈平欲言又止。
  陈伯见弟弟吞吞吐吐的样子,问道:“平儿,你要说什么,就直说吧,父母去世,只剩你我兄弟二人手足相依,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陈平迟疑了一下,道:“你我弟兄,将来我荣兄荣,我富兄富,你当然能容我读书,可是嫂嫂,未见得……心地宽广……”
  陈伯听了,知道是弟弟对嫂子的态度有所顾忌,便安慰道:“你嫂嫂是对此有些微词,但妇人之言,做不了主。倘她在你跟前有些闲言碎语,不要往心里去,也不要与她计较。”
  陈平听之如释重负,欢喜道:“弟弟知道了。”
  陈平从地里回来,仍读书如故。张氏斜眼看了看他,道:“平儿,你不是说到地里帮你哥干活吗?怎么又回来读书?”
  陈平眼睛不离书本,口中道:“是我哥让我回来的——我哥说不用我帮他。”
  张氏看了看陈平,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回屋中去了。
  这天夜里,张氏与陈伯卧在枕上,张氏对陈伯说:“这个家,是你兄弟二人的,凭什么咱们白养活他,让他冬暖夏凉,锄把镰刀不摸,在家里吃闲饭?”
  陈伯不理睬她,背身合眼睡觉。张氏见陈伯装睡,伸手推丈夫,道:“别装睡,我的话,你听到了吗?”
  陈伯仍不动,张氏继续又推又晃道:“你仔细想一想我说的对不对,若依我,就别让他读书了,每天跟你下地干活。这样,不但能减轻你的劳累,而且地里也能多产粮食,我们的生活也会好过一点儿。”
  ……
展开
目录
楔子
一 鸿鹄志
二 入仕
三 瞒天过海
四 围荥阳
五 韩信灭楚
六 臧荼之乱
七 白登山解围
八 宫闱祸
九 铲除异姓王
十 救樊哙
十一 吕后扬威
十二 祸起
十三 灭吕氏
十四 善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