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虞坚尔医话医案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3670
  • 作      者:
    虞坚尔,周静冬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了名老中医虞坚尔先生四十余年治学、行医、教学、科研生涯的部分心得体会和经验荟萃,以及由其门生将体现其学术思想、临证精华的众多临证医案中精选了78例医案,编撰成书。分上、下篇,上篇为医话篇,下篇为医案篇,按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系疾病、肾系疾病、五官科疾病、其他病症分6大系统62个临床常见多发病症的治疗案例,是虞老长期临床经验的真实再现。每案不但详细地记录了虞老辨证论治的过程,案后还以按语的形式对理法方药进行了分析,系统的地挖掘整理了虞老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有老师评语,画龙点睛地对门生的理解予以点评,使学生在沉潜往复中体味老师的学术精髓和独到的诊治经验、组方配伍的法度。更加有助于中医后学者理解和掌握各医家临床辨治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心得。作者希翼公诸于世,与同道共享。
展开
精彩书摘
医话篇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证”一直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点。证是患者就诊时疾病的综合情况概括,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既包括了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又反映出了病证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此它反映了患者的主要病痛所在。对“证”的研究,虞教授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证”的规范化研究由于中医“证”目前很不规范,首先是证名不规范,如“脾失健运”,可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又可称“脾虚气陷”;其次,“证”的诊断标准没有考虑到病的影响,一些“证”的主症、次症、兼症、舌苔、脉象,在不同的病中其主次地位是可变的;再次,“证”的诊断不应是简单的叠加,如脾气虚证不应等于脾虚证加气虚证。此外,许多“证”的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从中医理论、文献及专家咨询等初步认定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多元统计回归得出诊断方程。但这些中医理论、文献及专家咨询都是带有主观成分、尚有待严格科学论证的认识。认识到“证”的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努力尝试开辟一些研究新途径。其内容为: ① 继承。即保持中医传统诊疗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病证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② 规范。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分病、证、症三个不同概念,建立高标准的中医疾病分类代码体系。③ 互助。运用西医检查诊断的长处,如借用其病名,用西医指标使病证诊断客观化。④ 否定与反思。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错误认识进行反思、否定。⑤ 创新。创立新的病证名,对旧病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确立以辨病论治为主体的诊疗模式。
此外,我们可引进数学方法,对证候规范化研究做有益的尝试。例如采用国际量表设计原则,遵循中医学理论,并吸收中医专家经验,将某种疾病(如中风病)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阳虚阳亢六大类证候,并根据症状对证候判断的权重进行积分,制定证候量化诊断标准。还可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循证医学的方法探讨中医证候演变规律,规范证候研究。
2“证”的临床和实验结合研究中医的“证”是一个整体层面上的综合性临床病理概念。动物模型中所得到的客观指标很难真正反映临床“证”的实质,“证”实质研究应以临床患者为主体而不是单靠动物模型。
研究重心应放到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上来。“证”实质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单纯用现代医学还原分析予以阐释。“证”的研究要做到病“证”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动态与阶段结合、综合和分析结合、临床与基础结合、医与药结合。“证”研究的突破口在于: 以病代“证”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和循证医学方法研究病的症候规律;以现代检测手段研究病的不同证候的特异性;以病代“证”的动物模型制作及方药筛选。所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3“证”的宏观与微观辨证结合研究西医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结合西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延伸了传统“四诊”的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如对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根据血糖升高而按中医“消渴”论治;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则按“便血”论治;使中医在所谓“无证可辨”的情况下有了辨证的依据,此即一般所说的“微观辨证”。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的“外候”所辨出来的“证”,与通过微观指标分析所得出的有关“证”的结论,其间存在着较多的歧义。因此,对“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的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反复比较和深入探索。研究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给微观指标赋予某种辨证意义,需要经过严格的对比观察,避免只重阳性符合率的片面性。② 宏观辨证应当规范化,必须根据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宏观辨证进行界定,这是与微观辨证结合的前提。③ 以宏观辨证为主体,微观指标作参照,不能以微观指标代替宏观辨证;从宏观角度来考察患病机体的变化仍显示出极大的魅力,故应加强中医传统诊法的继承与研究。④ 微观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其在辨证中的意义,还需注意同病异证、异病同证之间的差异。
4“证”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研究病是指人体功能或病理形态的诊断学概念,反映了疾病内在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多种因素的概括,反映了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即刻状态。一般来说,“证”寓于病之中,病可表现为不同的“证”。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研究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已成为中西医临床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结合目前只是中西医两套诊治思维的组合,还有待于从理论高度上的融合。
中医的“证”主要反映患者机体在患病时的反应状态,使用辨证手段直接把握机体这种病理性状态,配合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调整机体潜在的自我调节功能,综合调动机体抗病能力,重建机体阴阳平衡,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机体在患病时的反应状态在许多疾病中有共同的规律,然而,患病时有哪些常见的反应状态?能否运用已有的辨证方法(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加以判断?或运用常见的基本方法加以调整?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在中医临床及科研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综上所述,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特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明确“证”的概念,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使中医辨证更趋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达到指导临床实践,提升临床疗效,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
证的量化初探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证”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
虞教授指出,“证”的实质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单纯用现代医学还原分析予以阐释。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特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明确“证”的概念,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才能使中医辨证更趋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达到指导临床实践,提升疗效,丰富和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他还提出,可采用国际量表设计原则,遵循中医学理论,并吸收中医专家经验,引进数学方法,制定证候量化诊断标准,对证候规范化做有益的尝试。下面试从八纲辨证始,建立一个坐标、两个联系,探索证的量化。
1证的量化当从八纲始辨证论治的量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先找到突破口,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建立并完善工作平台。证的量化宜从八纲辨证始,这是因为: 其一,有其可行性,八纲辨证本身就含有阴阳思想。阴阳是二进制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体现,与数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果说二进制把人类文明带入电脑文明时代,相信阴阳也会把中医事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其二,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为细目,天然的三条坐标线,把辨证立体化,以表里定病位,则六经、十二经、卫气营血、脏腑等各病位辨证均可列位;以寒热定病性,则疾病性质得知;以虚实定病势,则邪正关系得明。八纲辨证既明,则其他辨证亦有了方向。
2八纲辨证立体坐标图简介表里、寒热、虚实为三条相交的坐标线,以表里定病位,以寒热定病性,以虚实定病势,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坐标系统,类似数学中的坐标图(图1)。下面分述三条坐标线。
展开
目录

虞坚尔简介
医话篇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3
证的量化初探6
五行学说新探10
五行生克模式与基因12
“运脾”析义13
中医藏象精气与干细胞关系研究16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探索18
浅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时间20
儿科临证方药特点24
补肾固表法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27
小儿哮喘治疗探析31
从痰瘀论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机制初探34
对小儿哮喘辨治的认识38
从中医“治未病”浅谈小儿哮喘的防治42
浅谈小儿膏方组方特点45
医案篇
肺系疾病5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例)51
反复呼吸道感染(4例)57
急性扁桃体炎(1例)64
类脂性肺炎(1例)66
支气管哮喘(3例)67
脾系疾病73
溃疡性口腔炎(2例)73
小儿厌食(2例)76
浅表性胃炎、胃窦炎(4例)79
腹泻(2例)86
便秘(2例)89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92
心肝系疾病95
疑似病毒性心肌炎(1例)95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例)97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1例)99
脂肪肝(1例)101
神经症(1例)103
肾系疾病105
紫癜性肾炎(1例)105
胡桃夹现象(1例)107
遗尿(1例)109
鞘膜积液(1例)111
五官科疾病113
耳鸣(2例)113
霰粒肿(1例)117
牙龈炎(1例)119
其他病症120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例)120
头痛(2例)122
失眠(2例)125
夜啼(1例)128
佝偻病(1例)130
自闭症(1例)131
性早熟(2例)134
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1例)138
桥本甲状腺炎(1例)139
湿疹(3例)142
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47
斑秃(1例)150
脱发(1例)152
多形性红斑(1例)154
膏方157
支气管哮喘(4例)157
反复呼吸道感染(3例)161
小儿厌食(3例)16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3例)169
遗尿(2例)172
慢性腹泻(1例)1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