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决定着疾病的病因病机
《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指出人体是由先天父母之精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及大自然天阳之气三气结合的真气化生而成,真气之气化决定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和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而脏腑的功能障碍或失调也会反过来影响真气“气化”而发病。真气的升降出入是体内一切器官功能的共性,真气气化失常则疾病乃生,只有保持真气的运动变化形式自如,即气化和调,身体才可安康。
至于五脏之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中气等气化功能,是真气流布在不同脏腑、经络、五体、九窍不同部位异名同类的气化功能,均参与真气的气化生理全过程,而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脱、气陷等的气病病理现象,乃至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的气化过程,都是真气一气所化。真气的运动变化异常,决定着疾病的病因病机。
(4)决定着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气化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都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中医学的气化理论就是论述自然气候变化和规律与生命活动关系的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气候本来均存在着自稳调节机制,每当这种调节机制失常时就会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指出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气化太过或不及而成为六淫之邪致病时,可以使用药物性味的气化偏性来制约人体气化的偏胜或偏衰,使之达到“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正常气化状态,作为治病的原则。
(5)决定着人体的养生康复
中医养生理论的建构与《内经》的发展和完善息息相关。中医学首先把人放在时空的大环境中来观察疾病发生、发展,探寻养生康复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们应遵守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因此,在养生中,当固护阳气和维持阴阳,协调中和天、地、人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尽享天年。
3.“气化之道”与现代科学
随着现代医学涌入国门,至晚晴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认为,气化是与西医学的实质观点相对应的概念,是用来表达中医学生命功能的模式。气化过程,是能量代谢与物质转化的过程。
中医“气化论”描述了宇宙时空动态之道的模型,勾勒了一幅由天地万物与人组成的动静有序、运动变化着的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实际上是对太阳一地球一五星太阳系大家族和天地万物、人一体宏观蓝图的整体、动态雕塑,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宇宙大天地。其中,生命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着意关注的是气化,把人看作是气的整体。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器者,生化之宇。”指出器是气的运动变化模型,宇宙与人都是气的运动变化之器动态模型。中医学是从时间角度研究宇宙万物及人生运动着的整体。由于时间性变更,具有持续性、不可分割性。在时间里,任何人与物都是平等的,主体与客体采取相融的关系方式。因此强调尊重对象的自然状态,不仅通过感觉器官,也用“气”来认识世界,因此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机、气化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以时间为本位的认识路线是中医学的灵与魂,根和本。
现代科学体系认识思维以空间为主,具有广延和并列特性,人与物是相对不平等的,人是主导地位,是主体,物受到人的控制,两者采取对抗形式。这种认识思维注重研究有形实体和物质结构,其认为:现象复杂无常,规律和本质在现象背后,本质即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