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后院,二人顿觉凉爽。绿树森森,遮天蔽日,亭榭阁房隐在绿荫中,甬道两旁,牵牛花、金银花编成花障,花障内牡丹、芍药、紫薇、茉莉等正争奇斗艳。到处静无人语,只有枝叶的簌簌撞击声和聒噪的蝉鸣。
走进月洞门,阁老的书房出现在眼前。
杨士奇此时坐在案后,正在翻阅《范文正公集》。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江西泰和人,至正二十五年出生在袁州。其时兵荒马乱的,父母带着他四处逃难。他一岁半时父亲辞世。母亲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四处漂泊仍不忘教他念《大学》,他五岁即能背诵此书。由于家境贫困,他不能走科举之路,十五岁去教私塾,后来在县里做训导。
经过长期自学,他的史学和文学功底相当扎实,建文二年编纂《太祖实录》,被荐举为编撰,后擢升为副总裁。永乐继位后,杨士奇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成员之一,成为朱棣的重臣。他看好太子朱高炽,认为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扶他当了皇帝。朱高炽病逝后,他与杨溥(字弘济,湖北石首人)、杨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组成的“三杨”内阁,全力辅佐朱瞻基。他老成而有心计,精于权谋,杨溥擅长谋断,杨荣勇而有谋,“三杨”内阁是明朝最强f旱的内阁之~。杨溥、杨荣均系建文二年进士。杨士奇是内阁中唯一未通过科举入仕的,特别看重自学成才的饱学之士,很欣赏况钟的人品和文才。
况钟来到书房,向杨士奇叩头请安,然后斜签着坐在椅子上。杨士奇放下书:“伯律不必如此拘礼!”况钟坐正了身子,望着书房中的太祖出征图。出征图挂在屏风圈出的小间正中墙上,两旁是木板阴刻金字楹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聚会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上联是朱元璋的出句,下联是刘伯温的对句。屏风之外全是书架,摆满了蓝色布套包装的经、史、子、集。
侍女上过茶之后,杨士奇望着况钟:“伯律,知不知晓老夫召你何事?”况钟猜到了几分,想到事关重大,没有说出来:“晚生愚钝。”杨士奇说:“今日朝议九府知府,老夫与弘济、蹇义、胡淡、恂如一同保举你出任苏州知府,皇上已恩准。票拟没下就知会你,老夫是考详仪制司事多,又走得急,不日陛辞,让你提前作点准备。”况钟起身向阁老叩头:“感谢圣主隆恩,感谢阁老和诸位大人栽培!”杨士奇笑了笑,有点不以为然:“感谢之词免了,尔去苏州生受,不骂老朽狠心足矣!”苏州府在九大府中是头号难治的一个府,田土面积占全国百分之一,粮税却占全国百分之九点六,交的粮比浙江省还多二万多石。农民负担奇重,赋税越欠越多,纷纷外逃,好多地方已是十室九空。了解情状的人都不愿去苏州,去了也是走过场,将来再换个地方。
苏州知府人选,杨士奇反复计虑多天。让况钟去治理苏州,无疑最合适,他是京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有雄才大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办事雷厉风行,胆大心细。可去那里肯定要受苦、受累、受气,杨士奇有点不忍心。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治国莫先于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下决心荐举了况钟。
况钟自然不了解这些l青况,听了阁老的话有些不理解,问:“阁老何出此言?”杨士奇知道况钟忙于礼仪事务少下郡县,对苏州的实情了解不多,如实将苏州的情状——介绍。
况钟听了不以为意。他从小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为官十五年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如今朝廷让他跳出事务圈子,给个太守职位,他正好报效朝廷。苏州的情势,他并不在意,在意的是施展才干的机会。他的性格喜欢挑战,越是艰难越想去闯。
“请阁老放心,晚生一定把苏州治理好!”况钟说。
杨士奇故意说:“不急,宜再加斟酌。”“不必!”况钟站了起来,拍着胸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见况钟决心如此之大,杨士奇虽感到欣慰,但仍有些不放心:况钟向来在朝廷供职,缺少地方历练,苏州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他能开出标本兼治的良方吗?于是杨士奇试探地问:“伯律,你打算如何治理苏州?”听了杨阁老的介绍,况钟认识到苏州像个久患沉疴的病人,非常虚弱,用药宜攻补兼施,得学文正公。文正公姓范名仲淹,苏州吴县人,曾任苏州知州,是北宋名臣。在朝廷任参知政事时,他联合富弼等人实行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措施。新政遭到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的反对,推行不久就失败了。况钟觉得今日苏州与北宋苏州的情状有相似之处,某些方略可借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