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对电视传播的考察:an analysis of TV program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5301
  • 作      者:
    晏青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对电视传播的考察》以史论结合的思路,以神话学阐释为方法论研究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进而揭示隐藏于节目中的意识形态运作,突破当下多论策略而少有理论观照的研究格局。作者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重要现象进行诠释,有理论层面的尝试,有发展历史的整理,有不同变量的辨析。整个研究浑然天成,既有个案剖析,又有理论的厚度,其学术价值蕴含其中。
展开
作者简介
  晏青,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媒介文化、影视艺术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电视文艺学》,主持广州市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项目若干。
展开
内容介绍
  《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对电视传播的考察》运用多种理论资源,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传媒生存的隐秘之义,是较为全面、透彻的反思之作。以电视传播为切入口,考察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仪式化的生存形态、知识化转向、国家权力实践与娱乐修辞的理论实践。同时针对当代文化复调格局,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交往路径。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启示。全书资料翔实,风格思辨,视角独特,从中可以获知中国传统文化在资本与权力中的境遇,以及文化传播趋势。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文革”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化媒介,经过八年的发展,其影响稍有扩大。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打断了电视事业的正常进程。传统文化传播在“不仅涉及文化领域各界,也涉及党政各部门;不仅要批判,还要夺权,的政治风暴中几近停滞。
  1966年,根据中共中央发出的“五一六通知”,北京电视台安排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节目播出:“播送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消息和重要文章的摘要”、“拍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电视新闻”、“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等。注意编选“在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方面有较大成就的优秀节目”,设立《工农兵业余文艺》专栏。除此,还规定八种“坏节目”不得播出,包括:“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歪曲英雄形象的”;“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专写中间人物,丑化工农兵形象的”;“美化阶级敌人的”;“宣扬人性论的”;“写谈情说爱、宣传小资情调的”;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鬼戏的传统剧目”等。④这一系列规定使得此前所制定的宣传政治、传播知识、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电视宣传方针被斥为“修正主义”,知识性、欣赏性节目被批判和撤销,娱乐性节目全部视为“封资修”受到批判。传统文化节目几乎没存播出的机会,原有的一些节目,如《文化生活》,“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迫停办了,电视戏曲也禁播了。
  但是,一些剔除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改造和利用传统文化形式的节目反复播出,这些传统文化形式里表达现代革命思想。1967年,《红旗》第6期刊发文章《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称京剧革命“给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纪元”。1967年5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八个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剧目被称为“革命现代京剧”,在全国的各个电视台反复播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方法论: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神话学阐释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
一 传统文化:一个总体性概念
二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形态
第二节 神话面向与解蔽的可能性
一 发现传统文化的神话意蕴
二 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神话
三 媒介即意识形态:无法回避的论题
第三节 解神话:理论视阈与理路辨识
一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实践
二 先秦的去蔽理论资源
三 神话学理论与怀疑论
四 神话学理论与反本质主义
第四节 去乌托邦: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一 罗兰·巴特神话学理论反思
二 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第二章 历史脉络: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实践
第一节 草创期(1958-1978)
一 早期电视的传统文化传播
二 “文革”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三 恢复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第二节 发展期(1978-2000)
一 传统文化传播的自觉化
二 传统文化栏目化传播
三 传统文化传播的多样化
第三节 多元期(2000-2013)
一 传统文化传播走向多元
二 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
三 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

第三章 仪式化:传统文化的媒介生存样态
第一节 传统文化:作为仪式的电视传播
一 从巫术到大众媒介:仪式的大众传媒转向
二 仪式化生存: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
三 仪式节目分类与模式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仪式:电视脚本、意义生成与召唤
一 传统文化仪式的电视脚本
二 传统文化的意义生成
三 科技时代的召唤仪式
第三节 盛世仪式:符号、共享与价值建构
一 仪式符号的呈现与建构
二 修辞下的国家认同实现
三 “趋于神魅化的国家理性”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与共同体维系
第一节 作为权力的传统文化-
一 意识形态:被压抑的重返
二 国家权力:基于对执政党的考察
三 传统文化:作为执政资源的考察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走向政治权力的现代知识
一 传统文化的知识化转向
二 作为常识的传统文化
三 作为伦理的传统文化一
第三节 “家一国”同构与共识同构
一 春晚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二 “家一国”:置换性生产
三 视听召唤:主体的共同体路途

第五章 娱乐修辞: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物化
第一节 娱乐神话的修辞机制
一 从启蒙神话到娱乐神话
二 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机制
三 欲望化: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策略
第二节 娱乐神话及其文化合法性
一 娱乐修辞的若干呈现
二 基于符号秩序与文化资本的论争
三 赋魅与施魅:意识形态的深度内嵌
第三节 历史的仿象与仿象的文化
一 历史剧与传统文化仿象
二 文化经典的重拍及多维阐释
三 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变奏

第六章 走出神话:实现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
第一节 作为“他者”的符号传统
一 符号缺席:自由理性下的信息歧视
二 符号“跨域”:民间文化的多重意指
三 媒介隐喻下的传统文化“去他者化”
第二节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文化
一 社会思潮中的传统文化
二 多媒介环境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走出神话: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
一 传统文化的现代合法性
二 实践性主体建设辨析
三 交往:神性文化与世俗文化合流
结语 娱乐沉浸中的“孔子”
一 从泛娱乐到娱乐沉浸的神话
二 传统文化的角色
三 走出二元论的陷阱
四 娱乐:传统文化的神话吗?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