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
日期:2010年7月9日。
主诉:胃脘胀痛阵作1个月余。
病史:患者近1个月余出现胃脘胀痛阵作,嘈杂不舒,时有反酸烧心,急躁易怒,食欲不振,夜寐欠安,二便正常。
检查:舌红,苔白腻,脉弦。胃镜:浅表性胃炎。
诊断:胃脘痛。
辨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导滞。
处方:川楝子9g,白芷20g,延胡索9g,木香6g,大腹皮20g,海螵蛸15g,黄连6g,半夏6g,白芍20g,夜交藤15g。7剂,每日l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
2010年7月16日。患者服药后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嘈杂反酸未作,情绪好转,纳食、二便正常,睡眠改善。舌红苔白,脉弦。
处方:川楝子9g,白芷20g,延胡索9g,木香6g,大腹皮20g,黄连6g,半夏6g,白芍15g,生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
2010年7月23日。患者胃脘痛未再发作,诸症缓解,嘱畅情志,饮食调养。
【按语】
本案病机之关键在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故见胃脘疼痛、嘈杂不适;酸为肝木本味,肝郁日久化火,肝气横逆犯胃,则见反酸烧心诸症。王老治以疏肝和胃,调畅气机。方中白芷芳香化湿、升阳止痛,本品味辛能散,可解郁结之气,行足阳明戊土;以金铃子散配合白芷使用,共奏疏肝清热、活血行气、和胃止痛之功;木香、大腹皮理气宽中、化湿和胃;以半夏、黄连相伍,辛开苦降,泻热和胃、开胸除痞;海螵蛸制酸止痛;白芍柔肝止痛;首乌藤安神定志。诸药合用,切中病机,胃和痛止。
(六)痞满
病案1.肝胃不和,湿热内蕴
患者,男,36岁。
【初诊】
日期:2010年5月28日。
主诉:上腹部胀满阵作3年。
病史:患者性格内向,上腹部胀满阵作3年,时伴耳鸣,健忘,纳可,大便干结无力,夜寐欠安。上消化道造影:胃炎。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检查:舌黯,苔白腻,脉弦。
诊断:痞证。
辨证:肝胃不和,湿热内蕴。
治法:疏肝和胃,清热化湿,增水行舟。
处方:川楝子9g,法半夏6g,延胡索20g,白芷20g,黄连6g,金钱草30g,玄参20g,生地20g,女贞子20g,酒苁蓉30g,大黄6g,砂仁(后下)6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
2010年6月4日。患者坚持服药,诉上腹胀满明显改善,耳鸣阵作,纳食正常,大便通畅,夜寐改善。舌黯,苔薄白,脉弦。
处方:川楝子9g,白芷20g,延胡索20g,甘草6g,大腹皮20g,土茯苓30g,砂仁(后下)6g,木香15g,陈皮10g,酒苁蓉30g,枳壳6g,夜交藤20g,煅牡蛎(先煎)3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
本案患者平素性格内向,肝气疏泄不及,气血运行不畅,木郁土壅,横逆犯胃,肝胃气滞,故见上腹部胀满阵作。木克脾土,脾气虚弱,水湿内生,湿郁日久生热,湿热之邪蕴蒸肝胆,少阳枢机不利则耳呜,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健忘。郁热扰心,心神不宁,故见夜寐欠安。脾虚为胃行津液力弱,水少舟难,大便干结而无力。舌黯示血运不畅,苔白腻主湿邪内生,脉弦为木郁之象。
首诊方中,川楝子疏肝泄热、消胀除满。延胡索助川楝子疏肝行气。法半夏辛散助升,功善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除胃脘之滞气。白芷助半夏和胃而止痛。黄连配半夏辛开苦降,除中焦湿热,并能清心养神。金钱草清利肝胆之湿热。玄参滋阴润燥,助水行舟。生地助玄参养阴生津、润肠通腑;与黄连配伍可助养心阴安心神。女贞子滋养少阴厥阴之阴,肉苁蓉补肾助阳,增行舟阳动之用。急则治标,腑气不通,用大黄通腑化浊,以通为补。砂仁助湿行气,醒脾开胃。甘草健中气,和诸药。诸药共奏疏肝和胃、清热化湿、行阴阳、通腑浊之功,以通为补,健运中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