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国内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旅游局关于2017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国内游客量达50.01亿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8%。其中,城镇居民为36.77亿人次,增长15.1%;农村居民为13.24亿人次,增长6.8%。国内旅游收入45700亿元,同比增长15.9%。国内旅游呈现快速增长、高速发展的趋势。2017年,入境游客量达1.39亿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8%。国际旅游收入达123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9%。入境旅游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旅游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引起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
旅游业快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阻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组织试图寻求一种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找出旅游发展与环境优化之间的共谋共生途径,在这种背景之下,旅游环境税政策的出台成为必然。
1.1.1 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为现阶段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快速发展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旅游需求的激增与旅游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严峻的问题。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不断增长,而当前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空间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到2020年前后,全球范围内每年将有近160亿人次进行国内旅游活动,16 亿人次进行国际旅游活动。面对旅游需求的急速增长,旅游地生态环境也面临空前的压力。除此之外,旅游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化,对旅游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利用,旅游业发展超出当地环境承载力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不加节制的发展模式*终将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旅游体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旅游地片面追求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盲目的发展模式使得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显。
综合现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国内政策的引导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在适度超前的发展方略指导之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收益,但是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旅游环境资源被过度消耗。随着旅游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地生态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旅游环境资源被过度占用和消耗所引起的旅游生态环境危机已经引起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环境税收调整旅游业发展及其与当地旅游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本书选择旅游环境税作为核心内容,开展研究。
1.1.2 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环境的转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生态环境保护同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人们的发展观念也逐渐由传统的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转变为可持续发展。为了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必须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选择适合的治理模式,恰当地运用财政、税收手段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税政策应运而生。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制定与旅游业有关的环境税政策也需要尽快提上日程。在推进旅游业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现优质旅游服务的背景之下,我国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现实状况是税收政策较少,现有的税收政策通常不能满足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对税收提出的要求。因此,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环境税收制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需要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环境税收制度体系。
1.1.3 “十三五”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以及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需要建立健全的现代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众所周知,现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许多经济体制内的矛盾都是财税关系界定模糊导致的。因此,只有推动财税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其次,“十三五”规划还提出了全球性生态安全环保理念,提出实施环境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因此,在生态环境问题被如此重视的背景下,应加快推进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环境税制度,敦促环境税在旅游行业尽快实施,实现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协同发展。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国达到高水平协调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地区极少(宓泽锋 等,2016b),说明中国各地区总体上仍需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状态,通过创新路径实现并达到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态。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定量描述生态-经济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已成为相关学科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旅游人地关系(黄震方和黄睿,2015)。随着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逐渐成为全球性、复杂性问题,推动旅游绿色发展范式创新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响应,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然而,在转型与升级的口号下,许多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呈现奢侈化倾向,高投入与高能耗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旅游生态环境与资源被过度占用,旅游生态系统显著恶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或制约因素(千年生态系统状况评估项目组,2007),对旅游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2018年,***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在这一背景下,客观准确地掌握旅游生态系统状况,实现对旅游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不断降低从旅游生态系统获益的成本,成为支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之一。
1.2.1 旅游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研究
旅游生态系统有别于一般的生态系统,它由自然生态系统、旅游经济系统和社会人文系统构成,旅游活动及其环境承载力是旅游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人流的输入和输出是系统运动的主要形式(牛亚菲和陈田,2004)。旅游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地相互作用的特殊系统,其复杂性已在学界达成共识,但目前国内外涉及旅游生态系统演化机制及其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旅游生态系统复杂演化过程的理解大多是基于旅游规划、管理实践而做出的系统科学理论的不同流派解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一般系统论
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阐述地域旅游系统概念,以Leiper(1979,1995)旅游地理空间模型为代表;从系统功能角度出发、以旅游供需为线索研究旅游地复杂系统结构、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以Gunn(2002)旅游系统功能模型为代表。张文(1997)从系统关系角度,以旅游活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关系出发,把现代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关系总和看作一个“类生态系统”,构建旅游系统理论框架;王家骏(1999)从输入与输出角度,将旅游地视为一个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外部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并构建了旅游系统输入输出结构模型。郭伟和方淑芳(2005)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地复合系统概念并构建了结构模型。
2. 耗散结构理论
邸明慧和张稳(1995)把旅游地看作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通过旅游规划实施和调控,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获得足够的负熵流。孙钰霞和张明举(2002),冯新灵(2004)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旅游系统优化问题。王迪云(2006)明确提出“旅游耗散结构系统”概念,对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开发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3. 系统动力学
孙多勇和王银生(1990)将系统动力学与自组织理论相结合,讨论了旅游经济系统发展战略问题。彭华(1999a,1999b)从动力机制角度研究城市旅游的动力机制、可能的变化趋势并建立了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及结构模型。徐红罡(2001)尝试建立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一般性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论述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解释旅游地复杂系统内部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生态-经济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生态旅游结构模型,探讨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结构与行为关系。
4. 混沌理论
Faulkner和Russell(1997)初步探讨了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混沌与复杂性。McKercher(1999)构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与复杂性理论的概念性系统模型,模型中的旅游目的地或内部主体具有生态学意义,是一个活的“类生态系统”,系统所呈现出的非线性、有限预测性与不可控性说明试图对旅游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都将归于失败,对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使得相似旅游地在早期发展条件上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将来发展轨迹的巨大差异性。
5. 耦合理论
旅游耦合研究广泛涉及旅游系统与相关系统的耦合,主要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管理、人口、交通、设施、服务等关联系统,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旅游耦合评价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流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体系(庞闻 等,2011;高杨 等,2016)、旅游流与区域经济耦合评价体系(詹新惠 等,2014;刘军胜 等,2015)、旅游饭店业耦合评价体系(裴博 等,2014;吴冰和马耀峰,2015;朱晔 等,2015)、旅游交通业耦合评价体系(王永明和马耀峰,2011;刘军胜 等,2017a)、旅游流与城市化耦合评价体系(李森 等,2013;吴晶和马耀峰,2014)等。
2)旅游耦合时空演化
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存在大量的非线性因素,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具有时空耦合特征(王剑和彭建,2003)。吴殿廷和王欣(2005)从供需两方面论证了时空规律的耦合特性。有学者通过时间(刘军胜 等,2017b)与空间(张春晖 等,2013;高楠 等,2015)维度的旅游耦合区域差异特征对比,分析入境旅游需求与城市旅游供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杨春宇等(2007)将旅游地演化系统投影到以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环境承载力为子系统的耦合构成的低维空间上进行研究,指出旅游地演化过程由旅游地复杂系统内部矛盾之间的“自耦合”与“自缠绕”及其反馈循环所形成的系统“涨落”提供驱动力,指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时空耦合是其重要特征,发展包含空间的系统整合模型是其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秉承“非线性思维”“整体思维”“关系思维”及“过程思维”的系统科学探究方式,以系统要素间耦合关系及其思想为切入点构建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理论框架(杨春宇 等,2009a)。
3)旅游供需耦合动力机制
董亚娟(2012)、王玎玎(2014)研究发现旅游流与目的地间存在入境旅游流现实和潜在驱动,目的地经济社会、资源区位、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