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师友故人忆念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81572
  • 作      者:
    汪曾祺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主编

      陈其昌,现任汪曾祺研究会秘书长,曾担任高邮市文联驻会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教育、宣传、文化、文艺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烟柳秦邮》《新民滩的悲欢》《朱葵艺术传》《熊纬书传》等著作。

顾问

      汪朗,汪曾祺长子,散文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作品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我眼中的父亲——汪曾祺》《四方食事·胡嚼文人》《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师友故人忆念中》中一位喜爱写字、画画、做饭的作家,回忆儿时的师恩母爱,讲述金岳霖、沈从文等他求学西南联大时的各任老师,以肖像画般的笔触记录了一段特殊时光里的一群辉煌的人。他怀念曾经一起并肩工作的朋友,以及偶然遇到的普通人们。他是大时代的见证者,是沧桑巨变的经历者。他用最平实的文字叙述着他们之间的交集,众人的沉浮动荡,将辛酸悲苦以幽默豁达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了他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历经浮沉却始终不渝赤子之心。


展开
精彩书摘

                                                                                           张大千和毕加索

 

杨继仁同志写的《张大千传》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如果能挤去一点水分,控制笔下的感情,使人相信所写的多是真实的,那就更好了。书分上下册。下册更能吸引人,因为写得更平实而紧凑。记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的一章(《高峰会晤》)写得颇精彩,使人激动。 

……毕加索抱出五册画来,每册有三四十幅。张大千打开画册,全是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画的中国画,花鸟鱼虫,仿齐白石。张大千有点纳闷。毕加索笑了:“这是我仿贵国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请张先生指正。” 

张大千恭维了一番,后来就有点不客气了,侃侃而谈起来:“毕加索先生所习的中国画,笔力沉劲而有拙趣,构图新颖,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会使用中国的毛笔,墨色浓淡难分。” 

毕加索用脚将椅子一勾,搬到张大千对面,坐下来专注地听。 

“中国毛笔与西方画笔完全不同。它刚柔互济,含水量丰,曲折如意。善使用者‘运墨而五色具’。墨之五色,乃焦、浓、 重、淡、清。中国画,黑白一分,自现阴阳明暗;干湿皆备,就显苍翠秀润;浓淡明辨,凹凸远近,高低上下,历历皆入人眼。可见要画好中国画,首要者要运好笔,以笔为主导,发挥墨法的作用,才能如兼五彩。” 

这一番运笔用墨的道理,对略懂一点国画的人,并没有什么新奇。然在毕加索,却是闻所未闻。沉默了一会儿,毕加索提出: 

“张先生,请你写几个中国字看看,好吗?” 

张大千提起桌上一支日本制的毛笔,蘸了碳素墨水,写了三个字:“张大千”。 

(张大千发现毕加索用的是劣质毛笔,后来他在巴西牧场从五千只牛耳朵里取了一公斤牛耳毛,送到日本,做成八支笔,送了毕加索两支。他回赠毕加索的画画的是两株墨竹,——毕加索送张大千的是一张西班牙牧神,两株墨竹一浓一淡,一远一近,目的就是在告诉毕加索中国画阴阳向背的道理。) 

毕加索见了张大千的字,忽然激动起来: 

“我最不懂的,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为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不懂艺术!”

毕加索用手指指张大千写的字和那五本画册,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没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却包含着一切。连中国的字,都是艺术。”这话说得很一般化,但这是毕加索说的,故值得注意。毕加索感伤地说:“中国的兰花墨竹,是我永远不能画的。”这话说得很有自知之明。 

“张先生,我感到,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毕加索的话也许有点偏激,但不能说是毫无道理。 

毕加索说的是艺术,但是搞文学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想想他的话? 

有些外国人说中国没有文学,只能说他们无知。有些中国人也跟着说,叫人该说他们什么好呢?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三日

 

注释

原载《北京文学》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展开
目录

代  序/001

 

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001

悔不当初/008

西南联大中文系/012

我的老师沈从文/019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036

新校舍/049

闻一多先生上课/058

怀念德熙/061

地质系同学/065

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069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075

林斤澜!哈哈哈哈……/079

老舍先生/083

金岳霖先生/089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094

怀念一个朝鲜驾驶员同志/099

一个邮件的复活——访问北京邮政管理局无着邮件股/106

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116

看《小翠》,忆老薛/120

谭富英逸事/122

唐立厂先生/125

老  董/129

焦满堂/134

艺坛逸事/136

寄到永玉的展览会上/142

铁凝印象/145

一辈古人/150

张大千和毕加索/158

马·谭·张·裘·赵——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161

听侯宝林同志说相声/175

祈难老/178

一个过时小说家的笔记——曾明了小说集《风暴眼》代序/ 182

贾平凹其人/190

退役老兵不“退役” /193

沈从文转业之谜/196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204

关于于会泳/207

潘天寿的倔脾气/211

齐白石的童心/214

张郎且莫笑郭郎/216

蔡德惠/218

鸡  毛/222

 

代后记/233

编后记/235

 

 

汪曾祺经典(七册)

 

人间有味是清欢

耳目所接皆是水

东西南北迹万里

水乡散淡且悠远

万物静观皆有灵

游踪行旅亦有趣

师友故人忆念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