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畅销全球的哲学入门书※
在全球,被译成近30种语言出版;在美国,教授会将这本书连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推荐给每位希望了解哲学的读者;在中国,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大学等机构在《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中认为,这本书是助力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哲学经典入门书。
2、 你一定爱读的9堂极简哲学课※
这是本带你轻松掌握哲学大问题的小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专门为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所写的。通过9个每个人都会感兴趣的问题,触及了哲学中的大多数命题。这是罕有的一本绕过了思想家的名字和哲学术语的哲学入门书。
3、 从未有过如此简洁而深刻的哲学读物※
在短短120页的篇幅中,作者向我们展现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人与人的心灵之间为何有理解的鸿沟?人的行为为何有对错之分?死亡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意义何在?……来听听著名哲学家的深刻解答。
4、 感受哲学视野里的自我与世界,让你生活得更智慧※
原来我们心中不时迸发出来的疑惑与感悟,哲学上都早已是哲学命题!这本书帮助你捕捉自己心中的“怪念头”,把它们锤炼为人生的智慧。哲学的源泉,在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这本哲学书开始。
在这本享誉世界的哲学入门小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用不可思议的精简篇幅和明白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不要被“哲学”深奥难懂的外表吓退了!这本《你的第yi本哲学书》不谈哲学家和哲学概念,而是问了人人都多少困惑过的9个哲学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场大梦?
理解他人的心灵,为何困难重重?
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为什么可以传达意义?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着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通过回应这些问题,内格尔展示了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其实,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也都是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他们的哲学之旅的。哲学的源泉,就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之间复杂而多彩的纠葛。
《你的第yi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用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的思考方式,教你用它来捕捉心中迸发的迷惑与感悟,积累智慧。希望你对生活的审视,就从你的第yi本哲学书开始。
第7章 对与错
假如你在图书馆工作,负责检查是否有人偷书,而你的朋友看上了图书馆里一本珍贵的参考书,想要据为己有,让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把书拿走。你可能会犹豫不决,原因很多:你也许害怕他会被抓住,那时候你们就都吃不了兜着走了;你也许想要把书留在图书馆里,以便自己能够查阅。
但是你也可能认为,他的要求是错误的:他根本不应当做这种事,你也不应当帮助他。如果这样的话,你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又是什么使它成为正确的呢?
“这是错误的”并不只是说,这是违反规定的。可能会有一些坏的规定,禁止本身没有错的事情,例如某些国家的法律禁止批评政府;也可能有一些坏的规定,要求实行本身就不对的东西,比如有些法律要求在饭店和旅馆实施种族隔离。对与错和是否违反规定是两回事。否则的话,人们就不能和评价行为一样,评价一条规定是对是错了。
如果你认为帮助你的朋友偷书是不对的,当你做这种事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舒服:虽然你不愿意拒绝帮助朋友,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你并不想做这种事。那么,不愿意去做它的原因从何而来?这种想法的动机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想法的背后有什么理由?说某种做法是错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如果需要你解释这一点的话,你可能会说,帮助你朋友偷书对于其他的读者是不公平的,他们可能也和你的朋友一样需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把这本书放在阅览室里,那么想要看的人就都可以去看了。你也可能觉得,让你的朋友拿走这本书就对不起你的老板,他付给你薪水就是让你防着别人偷书。
这类想法考虑的是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直接影响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可能永远也发现不了书被偷了,但总之是对他人的某种损害。一般说来,认为做某事是错误的,考虑到的不单是这件事会影响做这件事的人,还有它会影响到的其他人,并且其他人如果发现的话,不但不会喜欢,还会尽力反对。
但是假设你对朋友说了这些道理,然后他说:“我知道图书馆馆长不希望有人偷书,其他几个读者要是发现他们要看的书没了,也会很不高兴,但是谁在乎他们呢!我就是想要这本书,我干吗在乎他们高不高兴?”
你之所以要论证这是错误的,就是要给他一个不干这件事的理由。不过要是某人根本不把其他人当回事,假如他能够逃避惩罚的话,他又有什么理由控制自己不去干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错误的事呢?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杀人放火、坑蒙拐骗?如果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呢?而且,如果没有理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应当这么做,那么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意义又何在呢?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在乎别人的想法。但是即使有人不把别人当回事,我们多半也不会认为他因此就可以不用遵守道德了。若有人只是为了偷一个钱包而杀人,而把受害人视为草芥,他不能因为冷血就被原谅。他不在乎别人这一点并不能为他的行为做辩解:他应当在乎。但是为什么呢?对这个问题有许多种尝试的回答。其中有一类回答是试图找出这个人所在乎的某种东西,然后把这种东西和道德联系起来。例如,一些人相信,即使你在世时做尽恶事,还能够逍遥法外,逃脱法律和他人的惩罚,但是这些行为违反了上帝的诫命,因而在你死后,上帝就会惩罚你(而如果你能够克服诱惑,不去干坏事的话,上帝就会奖励你)。所以即使看起来去干坏事对你有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一些人甚至相信,如果没有上帝赏善罚恶,以此要求人遵守道德,所谓道德就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如果没有信仰,干什么都不碍事。”
这种观点虽然将宗教视为道德的基础,却相当粗糙。还有一种更为吸引人的说法主张:遵守上帝的诫命,并不是出于害怕惩罚,而是出于对上帝的爱。上帝爱你,你也应当爱他。为了不冒犯他,你就应当希望去遵守他的诫命。
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解释宗教上的动机,对这类答案还是有三种反驳。第一,有许多人根本不信上帝,却仍然能够判断是非,并且认为人不应当为了偷钱包而杀人,即便他能够逍遥法外。第二,即使上帝存在,并且禁止某些事情,这仍然不能够使得这些事情成为错误的。谋杀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也就是上帝会禁止它的原因(如果的确有上帝禁止它的话);上帝不能够通过禁止一些多年的习惯——例如穿袜子时先穿左脚,再穿右脚——就使得这些习惯成为错误的。如果上帝会因为你这么穿袜子而惩罚你的话,那么你再这么穿袜子就很不明智了,不过这并不是错误的。第三,害怕惩罚,希求奖赏,甚至对上帝的爱,看起来并不是遵守道德的正确动机。如果你认为杀人、说谎或偷窃是错误的,你不应当去做这些事,是因为它们对受害者是坏事,而不只是因为你害怕对你自己不利的后果,或者你不想让创造你的上帝不高兴。
这第三个反驳也可以用来驳斥其他用行为者自身的利益来充当道德力量的论调。比如古话说,你想要别人怎么待你,你就应当怎么对待别人。这或许是个明智的建议,但是它之所以有效仅仅是因为,当你想到你所做的事情会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时,不得不有所收敛。假如说你做的好事别人不会发现,或者你做了坏事却能够及时逃走(例如肇事后能够逃走的司机),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
……
致中国读者
第1 章 导言
第2 章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第3 章 他人的意识
第4 章 身—心问题
第5 章 词语的意义
第6 章 自由意志
第7 章 对与错
第8 章 正义
第9 章 死亡
第10 章 人生的意义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