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的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4694
  • 作      者:
    (意)亚米契斯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让孩子们学会爱,是教育大的使命

 林玮

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墨虫文化联合推出的“经典新读”栏目。新时代,重读经典,亲近名著,接下来,我们将共读《爱的教育》。

若给纯粹的教育小说领域经典著作列一个排行榜,《爱的教育》一定名列前茅。这部文字简白如话的儿童日记,问世以来,已被译为上百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销售了上亿册;更不用说被改编为漫画、动画、电影等艺术形态。90年前(1929年),美国评选“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为重大的图书”,它即在其列;1986年,联合国评选“具有代表性的欧洲图书”,它又名登其中。

这是一本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不过收录了这位10岁少年郎从四年级开学第1天至学年终的100篇生活札记,究竟有何“魔力”,能获得如此众多且持久的关注?在作者、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46-1908)逝世110年之后的今天,世事风云变迁,时代语境迥异,我们又该如何来阅读、理解这本“经典之作”?

其一,了解教育的两种“生活世界”:差不多一百年前(1919年),秉持“教育即生活”理念的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到中国,掀起了中国教育界的一阵风潮。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留美的新教育倡导者,无不把杜威的实用主义贯穿入各自教育思想的建构与实践之中,提出“从做中学”等理念,希望把学校尽可能办成真实社会,以求打破僵化的体制。

然而,差不多与此同时,另有一批留日回国的教育家,也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与文化创造中践行着另一种“生活教育论”。他们深入生活的细节与内里,抓住人的情感与体验,把生活的教育意义做了更富诗性的阐发。他们之中有刘大白、俞平伯、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叶圣陶、朱光潜,也有夏丏尊、匡互生。

就在杜威访华的那一年前后,夏丏尊还在长沙湖南第1师范短期任教,与毛泽东、匡互生同事——顺便说一句,当年力排众议,坚持把湖南一师附小教师毛泽东聘为一师教员的,正是后来的春晖中学训导主任、“火烧赵家楼”第1人匡互生。那年,夏公于长沙街头无意购得三浦修吾的日译小说《爱的学校》,他流着眼泪,用三个日夜读完了全书。“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而“因了这种种,早想把这书翻译”。可混乱的年代,焉有安稳的生活,“正想鼓兴开译,不幸我唯1的妹因难产亡了”。“发了为纪念亡妹而译这书的决心,这才偷闲执笔”,“中途因忙和病,又中断了几次,等全稿告成,已在亡妹周忌后了”。

这段写入《爱的教育》译者序的文字,情真意切,明明道出了两个“生活世界”。其一者,是在从杭州到长沙,又从长沙到上虞,穿梭城乡之间的颠沛流离与亲人离散,是中国正值多事之秋的现实悲歌;其二则是存在于文学中、想象中,以及对亲人的追忆情感之中的世界,那暂时于现实中抽离的精神世界,恐怕才是推动现实世界发展,至少是推动夏丏尊将全书译完的力量源泉。

而如果说前一个“现实世界”是促使陶行知等人在当时的中国倡导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观,认为“学校的生活真正就是社会的生活”,“至于文字等原不过用作工具,我们把它当作机械看待罢了”的缘由,那么,后一个“精神世界”则是夏丏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所主张的“情”与“爱”。他说: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这样的抽象论断,今天看来并不新鲜。可是,在百年前的中国,它与春晖中学的诗意存在一并让人惊为天人;夏丏尊与亚米契斯相隔万里,却一同为混乱的中国吟唱了一曲“现代教育的田园牧歌”。在这田园中,人的情感重要——其重要之处,不在个人主义,而在需从现实生活里不断得到淬炼、磨砺与净化。

杜威虽然主张“教育即生活”,但他仍然把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要简化现实社会中的因素,过滤现有社会中的习惯,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而《爱的教育》却在文学的想象中,细腻地描绘出了那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在那里,马戏团与街道、同学家与郊外,拜会父亲的教师与欢送部队的行军……所有生活的细节都围绕一个事实展开,那就是“爱”,面向他人的爱。

其二,我们要教会孩子们爱什么:把书名译为《爱的教育》,夏丏尊是有所考虑的。他在译者序中交代,书的原题是“考莱”(Cuore),直译当为“心”,故其时的日译有《真心》和《爱的学校》两种译法。但其所述并不限于学校,“连社会及家庭的情形都有”,又“原是描写情育的”,所以夏丏尊曾一度想用《感情教育》做书名,可恐怕与法国作家福楼拜的《情感教育》重名,便就改作“爱的教育”,以求跃出日译本《爱的学习》的“学校”范畴,又能切中其“真心”的含义。

只是,令夏丏尊没有意料的是,大概受限于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传统,国人谈及爱与情感,总是难免与两性关联,这一书名仍旧会产生误解。曹聚仁回忆,“当年有一位XX中学校长,望文生义,在一次公开集会中,说今日男女青年只知道谈爱情,读《爱的教育》一类小说,当即有一位教员告诉他不要随便乱说,要他先看看原书。那校长看了原书,深悔失言,逢人便说这部小说的好处。”

那么,这部小说到底有哪些好处值得逢人便说呢?在我看来,其奥秘就在“逢人便说”这四个字上。“逢人”者,他者之相遇也;“便说”者,情感之交流也。这远非男女之情,而是所有人的所有感情,亦即是一个朴素的愿望:“everybody loves everybody”。正因为此,夏丏尊一生都在实践“爱的教育”——逢人便说——他“穿一件竹布长衫,略蓄短须,看到学生眯着眼微笑”,可一旦发现学生不当言行,就会一遍遍“念叨”;他“一向好客”,“加之丏尊太太做得一手好菜”……

不过,问题在于,我们该“逢人便说”些什么呢?我们的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们些什么呢,让他们得去“爱”什么,又该怎样去“爱”呢?在《爱的教育》中,这样的话题被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撑开了一个充满情感交往的生活世界。

比如,就个体而言,生命本身难以表达。面对孩子,我们如何述说死亡?《爱的教育》以卡隆母亲的去世叙述了一个真理:死亡“是空无所有的,连了解都不可能的东西。生是生,是依从生命的法则的。”;又用诗的语言展望了一种温情:“你昨天在这世上有母亲,你今天随处有天使”。又如,如何判断人的价值:“凡是从工作上带来的,绝不是脏东西,不管它是石灰、是油漆或是尘埃,决不脏。劳动不会生出脏东西来,见了劳动着的人,绝不应该说‘啊!脏啊!’”;“你应该爱‘小石匠’,一则,他是你的同学;二则,他是个劳动者的儿子”。在一个成功学横行的世界里,这样的话多么弥足珍贵,切切击中人心。学生难理解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的教育》也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试图明白:曾经的罪犯亲手制作木质墨水瓶送给老师,一位少年因错认父亲而心甘情愿照顾素不相识的临终者,三年级学生在飞驰的马车下救出一位男孩;班上新来一位外省的学生,班主任这样对大家说:“你们大家要互相敬爱,如果有因为他不是本地人,对于这新学友无礼的,那就是没有资格来见我们的三色旗的人”。正是一种本自人与人之间同胞之情,将所有陌生人、熟悉者都笼为了一体。在《爱的教育》种,这一体的起点是国家,是三色旗下的土地。而就在这片土地上,那种让国人近乎久违的爱国情怀,却在响彻云霄:“意大利啊,我所爱的神圣的国土啊!我父母曾生在这里,葬在这里,我也生在这里,愿死在这里。我的子孙也一定在这里生长,在这里死亡吧!华美的意大利啊[……]你是三百都市和三千万子女的高贵的母亲,我们做幼儿的[……]却尽了心宝爱着你呢”。

从个体的生命开始,直至一个作为共同体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相异的情感却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叠加、交往、交融,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审美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杜威的教育哲学才真正回复到其本源,那就是“好的品格不是依靠单纯的个人告诫、榜样或说服所形成,乃是依靠某种形式组织的或社会的生活施加于人的影响,也就是社会机体以学校为它的器官,来产生道德的效果。”

其三,呼唤完整的教育哲学:《爱的教育》不仅是一本儿童必读书,也是一本教师的必读书,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自现象学嵌入教育学以来,“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了一句常见的口号。但究竟教育应该如何回归、归于何处,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见过太多枯燥的、碎片的教育哲学(或称“理念”),可我们对其见得愈多,距离完整的、来自生活世界的、情感洋溢的教育哲学就愈远。

这样的教育哲学,应该是审美的,这种审美不是要衣服的华丽、建筑的辉煌,也不是要鲜花盛开,金银闪烁,而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切拉近,紧紧结合在一起。夏丏尊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亲自担任舍监,假日学生出门,他就殷殷地拉着学生叮嘱:“勿吃酒,铜钿少用些,早些回校!”有学生在熄灯后溜出校门玩耍,他知道后也不加责罚,只是恳切地劝导,春风化雨,苦口婆心。而读过《爱的教育》者,大概都能感到此等教育方法,之所以被命名为“妈妈的教育”,实有其生活美学的渊源。这一渊源不分东西,一脉相承,影响深远。

它不注重外表。卡隆是个穷孩子,“上衣、裤子、袖子都太小太短,至于帽子,小得差不多要从头上落下来;外套露出绽缝,皮靴是破了的,领带时常搓扭得成一条线”,但所有人都爱他,班主任也“常注视着他,从他旁边走过的时候,时常用手轻轻地拍他的后颈,好像爱抚柔和的小牛的样子”。

它更关注劳动。在普利考斯的工厂里,善良的人们看到的优美与崇高。因为看着“年轻的汉子将赤红的铁棒取出,铁匠就在砧上敲打起来。所做的是栏杆中的曲干,用了大大的锤,把铁方各方移动,各方敲打。一瞬间,那铁棒就完成花瓣模样,其手段的纯熟,真可佩服。泼来可西很得意地向我们看,好像是在说:‘你们看!我的父亲真能干啊!’”而这种以劳动、以技术为傲的工人阶级自豪感,在今天的世界中是多么久违、难得,因而显得万分珍贵。

它还仰望牺牲。在对“我不过是大尉,而你是英雄啊!”等种种故事的讲述中,《爱的教育》真切地描绘了“这许多高尚伟大的人们墓前所应该撒的花,靠这地球,是无论如何不够出”的神圣、深沉、持久、宏大之美。

展开
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1864年—1908年),是意大利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战役,退役后还担任过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发表过特写、报道,以及几本短篇小说。退伍后,他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军队以及学校生活的描写。《爱的教育》是他的一部日记体小说,其他作品主要有:《意大利军旅生活》《五月一日》《卡尔美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此书以一个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他九个月的生活,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
精彩书摘
  《经典新读:爱的教育》:
  始业日17日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我的心里还一味只想着在乡间的情形哩。不论哪一条街道,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父兄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书袋等类的东西;校役和警察都拼命似的想把路排开。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我的肩膀,原来是我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是一位头发赤而卷缩、面貌快活的先生。先生看着我的脸孔说:
  “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
  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被先生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我们好容易地到了里面,许多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佣人、女佣人,都一手拉了小儿,一手抱了成绩簿,在接待所楼梯旁挤满着,嘈杂得如同戏馆里一样。我重新看这大大的待息所的房子,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月到教室去,都穿过这里的。我的二年级时候的女先生见了我:
  “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再不走过我的教室了!”
  说着,她恋恋地看我。校长先生被妇人们围绕着,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学生们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才来入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似的倔强着,勉强被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母的回来再送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先生们也弄得没有办法了。
  我的弟弟被编在名叫代尔卡谛的女先生所教的一组里。午前十时,大家进了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经常得一等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闷得讨厌。又忆起三年级时候的先生来:那是常常对我们笑着的好先生,是和我们差不多高大的先生。那个先生的红而缩拢的头发,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儿难过。这次的先生,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着直纹,说话大声,他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先生。我想:
  “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用功,什么月试,多么讨厌啊!”
  一出教室,恨不得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
  “安利柯啊!要用心啰!我也和你一起用功呢!”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先生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有趣味了。
  我们的先生18日
  从今天起,现在的先生也可爱起来了。我们进教室去的时候,先生已在位上坐着。先生前学年教过的学生们,都从门口探进头来和先生打招呼:
  “先生早安!”“配巴尼先生早安!”大家这样说着。其中也有走进教室来和先生匆忙地握了手就出去的。这可知大家都爱慕这先生,今年也想仍请他教的了。先生也说着“早安!”去拉学生所伸着的手,却不去看学生的脸孔。和他们打招呼的时候,虽也现出笑容,额上直纹一蹙,脸孔就板起来,并且把脸对着窗外,注视着对面的屋顶,好像他和学生们打招呼是很苦的。完了以后,先生又把我们一一地注视,叫我们默写,自己下了讲台在桌位间巡回。看见有一个面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把默写中止,两手托了他的头查看,又用手去摸他的额头,问他有没有发热。这时先生后面有一个学生趁着先生看不见,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来,恰好先生回过头去,那学生就急忙坐下,俯了头预备受责,先生把手按在他的头上,只是说:“下次不要再做这种事了!”另外一点儿没有说什么。
  默写完了以后,先生又沉默地看着我们,好一会儿,用了静而粗大的亲切的声音这样说:
  “大家听着!我们从此要同处一年,让我们好好地过这一年吧!大家要用功,要规矩。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去年以前,我还有母亲,母亲死了以后,我只有一个人了!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个家族,给我做慰藉,给我做荣耀!我现在并不是想你们用口来答应我,我确已知道你们已在心里答应我‘是的’了。我感谢你们。”
  这时校役来通知放学,我们都很静很静地离开座位。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走到先生的身旁,颤抖抖地说:“先生!饶恕我这次!”先生用嘴去亲着他的额说:“快回去!好孩子!”
  ……
展开
目录

原 序 1


第一卷 10 月  1

始业日 17日  1

我们的先生 18日  3

灾 难 21日  4

格拉勃利亚的小孩 22日  5

同窗朋友 25日  7

义侠的行为 26日  8

我的女先生 27日  10

贫民窟 28日  12

学 校 28日  13

少年爱国者(每月例话) 29日  15


第二卷 11 月  17

烟囱扫除人 1日  17

万灵节 2日  20

好友卡隆 4日  21

卖炭者与绅士 7日  22

弟弟的女先生 10日  24

我的母亲 10日  26

朋友可莱谛 13日  28

校长先生 18日  31

兵 士 22日  32

耐利的保护者 23日  34

级 长 25日  35

少年侦探(每月例话) 26日  37

贫 民 29日  41


第三卷 12 月  43

商 人 1日  43

虚荣心 5日  44

初 雪 10日  46

“小石匠” 11日  47

雪 球 16日  49

女教师 17日  51

负伤者访问 18日  53

少年笔耕(每月例话)  54

坚忍心 28日  60

感 恩 31日  62


第四卷 1 月  63

助教师 4日  63

斯带地的图书室  65

铁匠的儿子  66

友人的来访 12日  68

维多利亚•爱马努爱列王的大葬 17日  70

勿兰谛的斥退 21日  71

少年鼓手(每月例话)  73

爱 国 24日  80

嫉 妒 25日  81

勿兰谛的母亲 28日  82

希 望 29日  84


第五卷 2 月  86

授 奖 4日  86

决 心 5日  88

玩具火车 10日  90

傲 慢 11日  92

劳动者的负伤 15日  93

囚 犯 17日  95

爸爸的看护者(每月例话)  98

铁工场 18日  106

小小的卖艺者 20日  108

谢肉节的末日 21日  111

盲 孩 24日  113

病中的先生 25日  118

街 路 25日  120


第六卷 3 月  122

夜学校 2日  122

相 打 5日  124

学生的父母 6日  126

七十八号的犯人 8日  127

小孩的死亡 13日  130

3月14日的前一夜  131

奖品授予式 14日  132

争 闹 20日  136

我的姊姊 24日  138

洛马格那的血(每月例话)  139

病床中的“小石匠” 28日  146

卡华伯爵 29日  148


第七卷 4 月  150

春 1日  150

温培尔脱王 3日  151

幼儿园 4日  155

体 操 5日  158

父亲的先生 13日  161

痊 愈 20日  169

劳动者中有朋友 20日  170

卡隆的母亲 28日  171

寇塞贝•马志尼 29日  173

少年受勋章(每月例话)  174


第八卷 5 月  179

畸形儿 5日  179

牺 牲 9日  181

火 灾 11日  183

六千英里寻母(每月例话)  186

夏 24日  212

诗  214

聋 哑 28日  215


第九卷 6 月  223

格里勃尔第将军 3日  223

军 队 11日  224

意大利 14日  226

九十度的炎暑 16日  227

我的父亲 17日  228

乡野远足 19日  230

劳动者的赏品授予式 25日  233

女先生之死 27日  235

感 谢 28日  236

难 船(最后的每月例话)  238


第十卷 7 月  245

母亲的末后一页 1日  245

考 试 4日  246

最后的考试 7日  248

告 别 10日  2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