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3779
  • 作      者:
    刘国华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其结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主要阐述了结合中国当时的环境现状,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可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物质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有生命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人区别动物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是在于人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不是在于人有思想。人要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首先要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地理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对人的影响很大,这些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而且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发达或不发达。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就是通过人的劳动向自然界索取而获得的。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活动首先要面临的关系,并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活动的历史,包含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和“人对人的作用”两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和人类史既是密切联系又彼此制约,研究历史必须把自然史和人类史一起加以探讨。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人类仅仅看到自然具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把自然界与人对立起来,导致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屈从自然的威力。这种狭隘的人与自然关系必然制约人与人之间的狭隘关系。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交往更加频繁,支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服从自然的地位逐渐转变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导地位,能动地利用、改造自然界。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不管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有多强,自然的优先地位始终会保持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们通过劳动实践把天然自然改造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反过来促使人本身的变化,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与环境的改变,都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形成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成熟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经济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观
五、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对中国共产党生态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第一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一、生态运动与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生态思想
一、戴维·佩珀的生态观
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观
三、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观
四、施密特的生态观
五、威廉·莱斯的生态观
第三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需要传统文化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必然向传统文化吸收养分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表达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生态整体观
一、生态整体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要义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整体观
三、传统文化生态整体观的意义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发展观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知识土壤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中的农林观
一、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农林观
二、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农林思想
三、余论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建国初期生态观萌芽
一、毛泽东生态观的形成背景
二、毛泽东的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生态观奠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生态观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生态观
二、江泽民的生态观
第三节 科学发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成熟、发展
一、胡锦涛生态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胡锦涛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三、胡锦涛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最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生态观升华为社会建设的指导理论
一、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观的解读
二、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生态观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温州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温州及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条件
二、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三、温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第三节 南昌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南昌市生态建设的考量由来
二、南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提出
三、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
四、南昌打造以水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意义
第四节 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贵阳市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意义及其内涵
三、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四、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的参考和借鉴
第五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具体实践
二、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标杆作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