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2028
  • 作      者:
    薛澜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构建了治理气候变化风险的分析框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行动会带来自然领域和政策领域的双重风险,利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风险治理的框架下全面梳理了气候变化自然风险,并创新性地研究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可能造成的政策风险,重点选取我国在节能减排、金融投资、技术创新、区域与城市发展等领域中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进行风险评估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风险治理策略,对我国在全球治理的格局下制定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和行动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治理》适合从事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实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和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普通公众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2.3 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风险表现形式
  2.3.1 干旱
  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即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通常由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气候变化背景下,部分流域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加,加剧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风险,影响现有水利工程和水灾害应急管理系统。阐明气候变化对我国典型区域洪涝灾害、农业干旱及水生态影响机理,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夏军等,2011)。
  干旱的发生一般都呈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区域很广,有45%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干旱的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的600-/0-70%,每年减产粮食100亿kg以上。耕地面积受旱最重的是黄淮地区,其受旱面积占全国总受旱面积的46.5%,成灾面积占全国总成灾面积的50.5%: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受旱和成灾面积的22%和10.2%;再次是东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这几个地区的受旱面积与成灾瓦积分别占全国受旱与成灾面积的31.5%和30.3%(左雄,2011年)。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受灾严重。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2010年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2010年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为1.16亿亩①,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西南干旱还导致了生态失衡、有害物种增加。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保障了当地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现代的干旱问题,除降水量少的因素外,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破坏地表植被及上层结构,从而减弱了其在水分平衡中的功能,使得更多的天然降水无效流失,减少了可用水量。此外,随着人口及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社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2.3.2 暴雨洪涝
  洪涝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河、湖、海等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当它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威胁到人类安全时,就表现为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自然灾害之一。根据国际紧急灾害数据库(EM-DAT)②显示,中国是洪水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1970-2005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洪水灾害的次数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20世纪后50年,我国南方地区夏季(6~8月)雨涝面积在扩大,特别是在80年代末以后,这种趋势更强烈。近20多年,我国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如淮河等流域,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洪涝灾害严重。
  ……
展开
目录
第1部分 气候变化风险分析的基础理论
1 研究气候变化风险的理论框架
1.1 基本概念
1.1.1 气候变化
1.1.2 风险
1.1.3 不确定性
1.2 气候变化风险
1.2.1 气候变化风险的内涵
1.2.2 气候变化风险的解构
1.2.3 气候变化风险的特征
1.2.4 气候变化风险的类型
1.3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1.3.1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1.3.2 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
1.3.3 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1.4 公共政策挑战及本书的内容框架
1.4.1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减缓和适应
1.4.2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
1.4.3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政策风险及研究思路
1.5 小结

第2部分 气候变化的自然风险及其应对
2 气候变化的自然风险
2.1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风险对我国的影响
2.1.1 气候灾害的发生频度、广度和深度增大
2.1.2 气候灾害对社会的危害和影响面进一步增大
2.1.3 气候灾害的跨区域属性日益明显
2.1.4 气候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加剧
2.1.5 气候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增强
2.2 我国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领域
2.2.1 水资源
2.2.2 粮食生产
2.2.3 人居环境
2.2.4 生态环境
2.2.5 人体健康
2.2.6 重大工程
2.3 不同类型极端天气的风险表现形式
2.3.1 干旱
2.3.2 暴雨洪涝
2.3.3 台风
2.3.4 高温热浪
2.4 我国气候变化风险的区域特征
2.4.1 华北区:干旱与农业脆弱性叠加的风险
2.4.2 西北区:气候暖湿转变及冰川、冻土融化风险
2.4.3 东北区:气候变暖与生态脆弱性叠加的风险
2.4.4 华南区:台风、高温热浪与城市化叠加的风险
2.4.5 西南区:地质灾害与脆弱性叠加的风险
2.4.6 华中区:干旱、暴雨洪涝与农业脆弱性叠加风险
2.4.7 华东区:梅雨、台风和高温热浪与城市化叠加的风险
2.5 小结
3 应对气候变化自然风险的应急体制机制研究
3.1 国外应对气候变化应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3.1.1 美国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协调应急管理体系
3.1.2 德国应急管理体系及对气象灾害的应对
3.1.3 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经验
3.2 世界各国应急管理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
3.2.1 工作框架:实施“整合式”工作理念
……
第3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风险
第4部分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