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707111
  • 作      者:
    陈昫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晌,法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老年残疾人问题、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老年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是当前老龄化社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系列(第2辑):中国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以相关大型调查数据和个案为基础,全面、深入地对老年残疾人的“精神养老”问题进行了反思,对精神支持、主观精神满足、精神诉求的具体体现与实现形式等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作用模式进行了探索,并针对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系列(第2辑):中国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认为,“精神养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养老方式,是相对于物质养老而言的,它维系着老年残疾人精神生活的稳定与健康,并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休戚相关,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成功老龄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之上,于1990年召开的第40届世界卫生组织哥本哈根会议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内涵比成功老龄化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单纯指代老年人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的健康,同时还包含有六个重要维度:促进老年人口的健康长寿,努力提高老年群体的预期寿命;促进老年群体寿命质量的提高;要认识到人口结构可能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健康”的观念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要认识到老年人的健康与社会成员的福利休戚相关;要认识到健康老龄化是不久的将来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一项课题,要做好充分的认识准备;要逐步建立起与健康老龄化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不难发现,较之于成功老龄化的观点,健康老龄化拓展了前者在健康方面的内涵,并着重强调了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高,有质量的、健康的、长寿的老年生活成为了老年期生活的重要特征与典型衡量标准。(Bengtson,1999)
  积极老龄化理论是对健康老龄化与成功老龄化概念的进一步升华,使积极的老龄化观念能够尽可能广地覆盖到老年群体之上。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但直到2002年4月,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才使得积极老龄化作为一种老龄观,以概念的形式确定下来。
  从积极老龄化的内涵来看,它包含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方面,是号召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种参与并不局限于互动能力、体力劳动等方面的内容,而是扩展到文化生活、社会与经济等多个层面。因此,老年(残疾)人群体依然有着为社区、社会乃至国家作出贡献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积极老龄化建立在联合国“独立、参与、尊严、照料、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对世界范围内老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积极老龄化理论能够促使老年(残疾)人群体,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并积极投入社会参与活动之中,这样有利于老年人生命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老年人群体福祉的实现,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内容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积极老龄化在实际行动方面的要求对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要求指出,积极老龄化包含三方面的支柱:健康、参与和保障。
  首先,积极老龄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关于“健康”的定义,理论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保持完好的状态。而对于确实需要照料的人,应该让他们享受到全方位的健康和社会服务以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因此,根据此观点,“残疾”并不一定意味着“不健康”(W.H.0.,2006),部分老年残疾人依然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着自身主观层面的精神诉求,并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丰富自身的老年生活。因此,积极老龄化理论对健康的重新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老年残疾人的精神需求扫清了理论层面上的障碍。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老年残疾人
1.2.2 精神养老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章节安排
1.6 研究的数据与方法

2. 文献述评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精神养老的理解
2.1.1 朴素的老年群体精神需求与满足的观点
2.1.2 寿命的质量学说
2.2 国内外学者有关精神养老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2.2.1 精神养老的基本内涵问题研究
2.2.2 精神养老的现状问题研究
2.2.3 发展精神养老的意义研究
2.2.4 精神养老体系的构建研究
2.2.5 精神养老的其他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论与分析

3. 相关理论研究
3.1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微观理论体系研究
3.1.1 残疾人的“自我封闭”理论及其衍生学说
3.1.2 精神需求层次理论
3.1.3 压力的形成机制理论与压力的纾解理论
3.1.4 积极老龄化理论
3.1.5 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3.1.6 活动理论
3.1.7 角色理论
3.1.8 发育和老化的动态学理论
3.1.9 人权理论
3.2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宏观理论体系研究
3.2.1 社会损害理论与重建理论
3.2.2 老年社会环境理论
3.2.3 木桶理论
3.2.4 生物进化与文化视角理论
3.2.5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3.3 研究的理论支持构建

4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现状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
4.1 数据与方法
4.2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数据与2007年北京市老年残疾人人户访谈调查资料分析
4.3 2009年北京市残疾人服务需求状况调查数据分析
4.4 对精神养老有关内容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5 小结
4.5.1 数据分析的基本结论
4.5.2 数据分析的不足之处
4.5.3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内容

5.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内涵及其基本表现形式分析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1.1 质性研究的可行性
5.1.2 质性研究的必要性
5.2 质性研究方案设计
5.2.1 研究者的角色问题
5.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5.2.3 访谈大纲的设计
5.2.4 访谈方法
5.2.5 资料的整理方法
5.3 被访者的基本资料
5.4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主要内涵分析
5.4.1 老年残疾人客观获得的精神支持
5.4.2 老年残疾人的自我精神满足
5.4.3 老年残疾人的精神诉求
5.5 小结

6.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作用模式分析
6.1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作用模式的本能论原则
6.2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作用要素分析
6.2.1 非残疾要素
6.2.2 残疾要素
6.3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作用机制问题
6.3.1 一个核心
6.3.2 二类整合
6.3.3 三级目的
6.3.4 四个系统
6.3.5 五个特征
6.3.6 六种动力
6.4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作用模式与案例分析

7.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分析
7.1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的基础
7.2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的前景
7.2.1 为何要分析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的前景
7.2.2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变化的特征
7.2.3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发展变化的趋势
7.3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所面临的挑战
7.3.1 客观挑战
7.3.2 主观挑战
7.4 小结

8.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的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8.1 联合国的“人权”理念体系
8.2 美国的多级整合模式
8.2.1 以联邦政府为背景的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
8.2.2 以联邦红十字会为背景的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支持体系
8.2.3 以州为背景的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体系建设
8.3 英国的福祉导向性体系
8.4 爱尔兰的“人本”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体系
8.5 澳大利亚的政府主导型精神养老机制
8.6 柬埔寨的OPA计划
8.7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体系的宏观构建示意图
8.8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问题的解决思路
8.8.1 老年残疾人角度的解决思路
8.8.2 家庭成员角度的解决思路
8.8.3 社区角度的解决思路
8.8.4 政府与社会角度的解决思路
……
9.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与“老年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10. 老年残疾人精神养老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1 分析与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