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廖平今古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802497
  • 作      者:
    崔海亮著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崔海亮,男,汉族。1972年生,河南渑池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20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教师,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经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文化中国》(加拿大)、《广西社会科学》、《儒家文化研究》、《道学研究》、《船山学刊》、《黑龙江民族丛刊》、《山西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廖平的今古学包括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与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两层含义。就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廖平的《今古学考》与《古学考》的分析,揭示廖平以礼制区分今古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经学史上的今古学问题重新认识。就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来说,《廖平今古学研究》主要通过对《知圣篇》与《地球新义》的分析,揭示廖平在当时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对制度思考的积极意义,试图做到“了解之同情”。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把廖平的今古学分为学术史意义上的今古学与政治思想意义上的今古学,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其实《今古学考》中提出的“今学为孑L子晚年改制之学”未尝不具有政治意义,而《古学考》中“尊今抑古”的倾向使“改制”的政治意味更强烈。但总体而言,《今古学考》与《古学考》主要围绕经学史上的“今古之争”而展开,而《知圣篇》、《地球新义》等著作主要围绕中西问题而展开,在世界交通后的新形势下,在依据传统经典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已经动摇的情况下,其著作目的在于重新建构一个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新的价值体系与政治秩序。其实,学术与政治是很难分开的,正如本书一再指出的,晚清的今古学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即使被贴上“为学术而学术”、“具有科学精神”标签的乾嘉汉学,又何尝远离了政治。他们仍然提出了“新义理观”,对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理学的“以理杀人”进行控诉。章太炎以道德评判清儒,以媚事清廷为可耻,但他标榜的淡漠于功名利禄的汉学家们又何尝与政治脱得了干系。或入朝做官,或人幕府为僚,即使开馆授徒的布衣经师,也仍不能忘怀国事民瘼。章太炎认为不能过于强调通经致用,一旦学术加入更多的政治色彩,学术的真精神可能会丧失,但他却被认为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即使晚年醉心佛学,仍忘不了中国的“国粹”,忘不了民族精神的培育。王国维、陈寅恪主张学术独立,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王国维的自杀,陈寅恪的《柳如是评传》,能说与政治毫无关系吗?徐复观的后半生专心于学术,但却总是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其实儒者的生存姿态是陷入学术与政治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一方面,传统儒者都有经世济民的王道理想,有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儒者的理想与抱负又要通过统治者的赏识才能实现,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但是儒者的理想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往往会有矛盾和冲突,儒者要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就必须与统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儒者要加入统治集团就可能要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今古之争”问题的缘起
二、“今古之争”与“经史之争”——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的转化
三、论文选题的原因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晚清的思想背景与廖平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晚清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廖平的学术历程

第二章 “平分今古”与“尊今抑古”
第一节 “平分今古”
第二节 “尊今抑古”

第三章 古大今小
第一节 知圣与译经
第二节 “大统”与疆域

第四章 “日新不已”与“道器互补”
第一节 由蛮野到文明的进化“历史观”
第二节 由小康到大同的王道世界观

第五章 廖平今古学的影响
第一节 廖平今古学在当时的影响
第二节 廖平今古学的传承
第三节 廖平今古学的贡献与局限

结语
一、“经学传统”的传承性与断裂性
二、“经学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三、现代“新经学”的萌芽形态及其可能性思考

附录一 近百年廖平研究述评
附录二 关于今古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附录三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