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驼峰空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维系中国抗日战争而实施的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72162
  • 作      者:
    (美)约翰·D. 普雷廷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约翰·D.普雷廷(John David Plating),美国空军上校,美国空军学院历史教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及美国空军司令部及参谋学院军事作战艺术及科学硕士学位。曾任美国空军空运飞行员。在《空中力量的历史》和《空军后勤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译者简介:
  张兵一,重庆出版集团对外文化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编审,资深翻译工作者。从事图书编辑、版权贸易和翻译工作多年,先后在世界知识出版社、海南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及中国台湾奇幻基地出版公司等翻译出版了《搜捕红十月号核潜艇》、《肯尼迪与杰奎琳》、《终极理论》、《杀戮开关》等10部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驼峰空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维系中国抗日战争而实施的战略》是一部研究驼峰空运历史的学术专著,对驼峰空运诞生的历史原因、驼峰航线的自然条件、驼峰空运各阶段的特点和变化缘由、驼峰空运的历史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叙和分析。作者花费数年时间,查阅、研究了大量中、美、日和台湾地区的档案,采访了部分驼峰空运老兵,并到中国做实地调查。此书资料极为丰富(许多为首次发表),史料翔实、观点客观,是迄今为止有关驼峰空运最为全面的论著,对驼峰空运及中国的抗日战争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驼峰空运及战时策略
  紧接着,罗斯福和蒋介石之间就展开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驼峰空运成为两者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高谈阔论中国战区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将其称之为一个主要战区,但是派往这个战区的战斗部队却少得可怜,从来没有策划并实施过在这个战区的地面攻击行动,1944年夺回缅甸是唯一的例外(但是,即便是夺回缅甸的行动也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动机,本书后面还将对此进行探讨),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是部署在中国的唯一空军部队,而在美国所有带有“序列番号”的空军部队中,这支部队是最小的。蒋介石怀疑中国对美国的重要性十分有限,但是他同时也很清楚他可以利用美方口头上宣称的这种重要性来对付罗斯福。因此,这位大元帅就不断地向美国提出要求,而通常这些要求就是提高驼峰空运的总吨位。
  在美国方面,罗斯福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方式来证明其对中国盟国的责任,但是几经权衡之后,他还是认为提高驼峰空运每月的总吨位才是展示美国诚心支持中国抗战的最佳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成功地提高了驼峰空运的总吨位,1943年12月,罗斯福总统下达的每月10 000吨的目标终于达到了(不过已经远远超过了总统提出的时限)。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说法,每月运送到中国的物资总吨位已经成为蒋介石判断美国是否负责任的“标准”;只有这个总吨位是可以量化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因为它关系到美国对中国盟国是否有诚意这一重大问题,因此它每月的数量就变得极其重要,以至于罗斯福或马歇尔常常亲自关注它的变化,这成为美国陆军部的一件格外让人痴迷的事情。随着战事的向前发展,驼峰空运总吨位情况的收集和报告几乎演变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统计人员谨小慎微地记录下空运情况的所有细节,周密安排每月的空运总量,一旦发现有可能影响驼峰空运总吨位的任何干扰便立即向高层指挥官(甚至直接向总统本人)报告——即便这些所谓的“干扰”是为维系驼峰空运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因此,至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7月,航空运输司令部对华空运的月总吨位超过了71 000吨(比两年前增加了20倍),美国政府和军方领导人都能毫无愧色地宣称他们实现了美国对中国做出的战时承诺。
  罗斯福之所以不顾丘吉尔对印度独立的担忧,力主将中国作为二战的主战区之一,绝不是空穴来风。他看待中国的眼光既浪漫又务实,而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他的这种倾向曾经多次表现出来。他在入主白宫后的第一年里就曾经说过:“我对中国人始终怀有最深切的同情。”他的这种情感有可能是在其家族多年同中国做生意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他还同时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亚洲和平的稳定力量,尤其是因为他已经预见到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即将终结,但是一旦日本人的统治结束之后,苏联人就会填补这一地区的权力真空。如果中国重新成为亚洲强国——并且与美国结盟——就能防止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当时许多美国人都赞同罗斯福的这种观点。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一个月之后,罗斯福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称赞“英勇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四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他的话激起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罗斯福并没有白费口舌,1942年的民调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美国民众中80%—86%的人相信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是美国可以依靠的盟友;两年后,民调显示几乎2/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英国、苏联和美国应该在类似战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中享有最大的影响力。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珀尔·巴克等一批传教士成为中国和美国公众之间名噪一时的文化纽带,不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却并不是一名传教士,而是一名传教士的儿子——亨利·R.卢斯。他的《时代》周刊定期向美国读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报道,1927年至1941年间蒋介石曾经八次成为该刊的封面人物。除此之外,中国游说团体也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并成功地帮助蒋夫人宋美龄成为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二位女性。虽然美国的所作所为并非毫无私心,但是当1941年12月到来的时候,其偏向中国的态度已经十分清楚。
  从战略角度上讲,美国把蒋介石置于同丘吉尔和斯大林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样也是一个权宜之计。美国对华战略的基石具有双重性: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无论美国将来对日本列岛进行战略轰炸还是地面进攻,中国都是潜在的前进基地。同时,将接近100万日本占领军困在中国的土地上,使其无法被派往太平洋其他占领区加强防卫,对美国是大有好处的。珍珠港事件后几周内,美国人就确立了“欧洲优先”的战争策略,那么,如果说他们难以或者说不愿意立即展开对日本人的攻势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设法稳住中国,使这个已经开展抗日战争四年之久的国家继续战斗下去。1941年夏天,中国就通过《租借法案》开始接受美国的援助,一个美国军事代表团随即被派驻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其主要任务就是监督美国对华援助的实施情况。1942年2月,这个军事代表团的规模急剧扩大,罗斯福把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派往中国,令其身兼二职:一是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当然美军的数量少得可怜),二是蒋介石的参谋长。毫无疑问,美国最终还是要同日本人正面交锋的,但是目前中国暂时成为了美国的代理人。
  ……

展开
目录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总序/章开沅
致中国读者/约翰·D.普雷廷1
致  谢
引  言
第一章  从  “卢沟桥事变”至阿萨姆—缅甸—中国转运司令部成立(1937年7月至1942年3月)
第二章  地貌、天气、飞行员和飞机
第三章  驼峰上空的“飞行表演”(1942年3月至1943年5月)
第四章  驼峰空运与中缅印战区空中优势战略(1943年1月至5月)
第五章  “圣诞节达到10000吨”(1943年6月至12月)
第六章  驼峰陷入战争之中(1944年1月至9月)
第七章  驼峰成为一家航空公司(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
第八章  驼峰空运的终结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