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觉肌容积变小,肌萎缩,肌肉跳动,肌活动范围受限或过度。
3.引起瘫痪疾病的相关病史及症状:如外伤、产伤、感染、中毒、肿瘤、变性、代谢营养障碍等病史及相应症状。
(二)体征
1.肌力检查各种器械、轻瘫试验或全瘫征均呈阳性,示其力量减弱或消失。
2.观察肌群关节肢体随意运动之幅度、范围变小或消失。
3.随意运动其速度减慢或消失。
4.肌张力检查中枢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周围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脑脊髓或神经休克期肌张力亦减退。
5.肌容积检查周围性瘫痪、肌营养不良常示肌萎缩,肌营养不良尚可有假肥大,长期中枢性瘫痪可致失用性萎缩。
6.反射检查浅反射减退,腱反射亢进,见于中枢性瘫痪;腱反射减退见于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尚可出现病理征。
7.相应疾病的有关阳性体征如肌炎的肌痛、压痛;重症肌无力的阳性肌疲劳试验;脑病的颅高压征;脊髓肿瘤的脊髓压迫征;脊膜神经根病损的脑膜刺激征;脑干病变的交叉瘫痪征;神经根牵引征等。
(三)辅助检查
1.腰穿及脑脊液检查可反映出炎症、高颅压、椎管受阻性病损。
2.血液对感染、血液病、糖尿病及肝、肾疾病可有相应改变、肌酶谱升高常示肌炎、肌营养不良症。
3.电诊断周围性瘫痪常示电变性反应、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相应肌电图改变;脊髓病损常示有脊髓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异常;脑部病损常出现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异常,重症肌无力患者肌疲劳试验阳性。
4.TCD、DSA等检查有助于血管病的动力学及形态学检测判断。
5.颅、脊部平片及脑脊髓CT、MRI检测对外伤、肿瘤、卒中、感染的诊断有帮助,对某些先天性畸形亦有诊断价值。
6.活检病变组织活检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二、治疗策略
导致瘫痪的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治疗的原则也是不同的。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如下。
1.脱水降颅压适用于急性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瘫痪伴有有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者。临床上除有肢体瘫痪外,还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瘫痪程度重、生命体征不稳定、眼底视盘水肿。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甘油、呋塞米和B.七叶皂苷钠。
2.改善脑代谢适用于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瘫痪,有利于改善脑循环,增加供氧和能量代谢,改善病灶及继发的全脑代谢紊乱,减少由缺血缺氧造成的脑损害,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常用的药物有胞磷胆碱、甲氯芬酯(健脑素)、三磷腺苷(ATP)、吡拉西坦(脑复康)、茴拉西坦(三乐喜)、尼麦角林、都可喜、神经生长因子等。脑直管扩张适用于脑缺血导致的瘫痪,病程3周以上,病情稳定,脑缺血无意识障碍,无颅内压增高表现者,有利于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常用的药物有罂粟碱、前列环素、培他司汀、尼麦角林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