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理论的重点强调的咨询立场是:共情一内省的咨询模式。Kohut早在1959年就首次阐述了共情内省式咨询方式的内涵。根据Kohut的理论(1984),对共情最好的定义就是:体验和感受另一个体内心世界的能力(p.82)。此后,自我心理学对于“共情”就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共情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关心,类似同情心,比如:“约翰很同情玛丽”。第二,共情是指咨询师的倾听状态。Stolorow及其同事(1987)认为应该仅仅将共情定义为倾听状态以避免混淆。对主体间理论而言,共情被认为是了解来访者主观感受的一种方式,共情式倾听是指治疗师为了理解来访者的主观感受所做的努力,他们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尽可能地了解来访者。Stolorow及其同事提出:我们经常用情感协调一词来表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映。比如说,如果咨询师说:“当你父亲忘记你的生日的时候,你好像比较伤心”,就是咨询师就她对来访者情感状态的了解和来访者进行沟通,通过这种解释,咨询师会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能够被人理解及接纳。此外,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协调也可以促进来访者进行情感整合(来访者会说,是的,我确实很受伤),而且也是一种自体一客体机能。所谓共情状态就是咨询师企图走进来访者内心的方式,也是能让来访者体验到情感协调的咨询师的反应方式。
既然主体间理论强调咨访双方的主体性互动形成的“场”,共情一内省式咨询状态所涉及的内省元素主要是指咨询师自我协调的方式(咨询师与自己内心的体验相协调)。咨询师内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咨询师要对自己给来访者造成的影响保持觉醒。对其他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来说,咨询师应该重视自身经验以及对来访者的反移情,因为这些都包含了与来访者动机有关的信息。对于主体间理论来说,它之所以重视内省状态是因为:①它可以揭示咨询师对来访者主观感受的影响和贡献;②它可以为咨询师提供情感或经验类比,而这有助于帮助来访者理解来访者的内心,并且促进二者的情感协调。比如,来访者爽约并且没有及时通知咨询师,面对这种情境,为了能和自己被激惹与被忽视的感受相协调,治疗师必须试图理解来访者无意识“被动攻击”咨询师的动机;而对克莱因派的咨询师来说,来犯者无意识想要通过这种行为让咨询师体验自己儿时的“不幸”遭遇,比如,放学后家长不接自己时进退两难的感受。以上两种状况,患者的行为被认为是出自愤怒动机,主体间理论则不这么认为,面对来访者的爽约,主体间学派的咨询师会反思上一次面询过程(内省过程),并试图探索面询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患者的缺席是否和咨询师的某些言行有关?来访者会不会因为咨询师的言行而感受到伤害?主体间理论没有明确指出来访者的爽约不是出于气愤,而是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主体间场”,确切地说是在上次面询过程中咨访双方形成的主体间场。
以上的例子强调背景对于主体间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弗洛伊德理论来说,所有咨询立场的设立都旨在揭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而主体间理论心理治疗则企图说明咨询师或来访者的感受或体验产生的背景。
……
展开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作者 Nancy McWilli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