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与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406817
  • 作      者:
    (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位正直热忱的美国学者,一块取材宏富的“他山之石”,费正清生前增补完善之史著,真正简约完整的中国通史,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深厚而成见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展开
作者简介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与变迁》贯通古今,图文并茂,着重于从史实中探讨一些富有启示的理论性问题,将同一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归纳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与变迁》还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排斥、融合的过程。

展开
精彩书评

  ★他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萧乾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中国概况
  中国:传统与变迁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相互谅解为基础。但谅解又必须以理解对方的风俗、思想及自我表现方式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中西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自上一世纪以来日渐频繁的接触当然有助于弥合这一差距,但某些其他因素反而扩大了这一分歧:首先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其次为中西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再者就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部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偶然性原因,西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一种远远优于中国的平衡,而这一经济上的差距就铸成了(有时甚至还扩大)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美国,从未像中国那样在本土经历过战争,美国人的生活变迁属于循序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突变,因此无论是其文化传统或其当代生活,均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了解中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对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领域的人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中国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历史学方面的文献记载,就某些时代或某些领域而言,远比西方丰富、翔实。
  通过中国历史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因为: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通过历史我们就能按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方式来了解中国人。其次,通过研究中国人审美、认识和制度的衍变,最可以看出他们在这些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就。这与中国的现状不能混为一谈。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方向并对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有所了解。
  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自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本书因之亦分为两大部分: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及自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这一文明所经历的变故与转型。
  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中国是所谓东亚文明的母源与主体。当欧洲人首次由西向东远航到震旦(Cathay)、日本和印度时,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些地区通称为“远东”。同样,如果美国人西跨太平洋到达这些地区,也会把这些地区称为“远西”。不过对当地人而言,这些地区既不“东”、又不“西”,更谈不上“远”。一个较好的术语是“东亚”,因为它排除了陈旧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中国在东亚拥有辽阔的幅员,又长期在这一地区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必将涉及整个东亚地区。在本章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首先探讨中国的东亚背景,进而再对中国的地理、传统经济与社会作进一步的研究。
  “东亚”有三种含义:在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在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与美洲印第安人除外)的栖居区;在文化上则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最后一个含义所指最狭,除中国之外只有日本、朝鲜和越南,并未把以下另外两大地区包括在内:其一为中亚地区,特别是蒙古、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该地游牧民族的历史通过商业、战争和占领已与中国的历史融为一体;其二为东南亚地区,该地文化似乎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响,不过近几个世纪以来,该地区与东亚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上的联系亦日渐紧密。
  自然环境
  东亚文明和人类的其他几大文明相互隔绝而自成格局。高山大漠把东亚和其他地区隔离开来,因而东亚发展出一种大体上保留至今的独特文化范式。如世界各国的现代文字均脱胎于西亚的字母文字,唯有东亚的文字—汉字完全是另外一套体系。
  西方文明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等几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它扩展到欧洲大部、北非、西亚后才一分为二,即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印度河流域(现巴基斯坦境内)是古代文明的第二大中心,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7年入侵这一地区亦证明西方和印度在古代就有密切的联系。
  作为古代东亚文明摇篮的中国北方地区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边是1万多英尺高的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以及从这“世界屋脊”延伸出的崇山峻岭;北部是大片的中亚大漠荒原,气候寒冷恶劣,在驯化马和骆驼之前人迹难至;而南部是更加不利于交通的山地丛林。在这种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古人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在今天,从西伯利亚到马来西亚也只有两条铁路及若干公路可通。
  气候对东亚的文化也很有影响。欧洲和西亚的气候主要受大西洋控制,降雨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北欧日照较短而地中海和西亚地区降水较少。因此,欧洲和西亚并不讲究深耕细作,一般每年只耕种一次。
  和印度一样,东亚的气候主要受亚洲大陆影响。冬季,中亚上空的干冷阴沉气流南下,在亚洲南部与东部边缘地区形成干冷天气;夏季正好相反,中亚上空的气流受热上升后,潮湿的海洋性气流取而代之,在大陆边缘地区形成大量降水,受这些季风的影响,东亚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在生长季节中有充沛的降水。充沛的降水,再加上低纬度地区惯有的高温日晒,这就使得深耕细作和作物一年两熟成为可能。
  这种特殊的气候使东亚的农业生产方式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东亚的许多畜牧农作物,像水稻、大豆、鸡、水牛和猪,似乎都来自暖湿的东南亚地区。在西方,牧养牛羊成为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重视精耕细作的东亚地区较少使用畜力,他们更多是依赖人力。小麦是西方的主要谷类作物,而在东亚及印度大部分地区却是水稻。水稻十分适应水田种植及该地区潮湿的夏季气候,亩产量也远远超出小麦,因而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样,从农业上我们就看出,东亚、印度与西亚、欧洲的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大不相同。甚至到现代社会后,工业化进程大大增加了欧洲的人口,当时处于前工业时代的东亚和印度的人口密度仍是遥遥领先。
  民 族
  亚洲在地理上一分为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是蒙古人种分布的区域,而以西(包括印度大部分地区)为伊斯兰文明地区及白种人(高加索人种)西方文明的家园。黑种人则不规则地分布于非洲南部、亚洲南部边缘及美拉尼西亚等地。
  人类各种族的起源仍是一个未解之谜。1927年在北京附近发现的“北京人”是今天东亚人的祖先之一。他们生活在公元前40万年以前,能制造工具,会用火,并以狩猎为生。“北京人”具有某些蒙古人种的生理特征。最近又发现了蒙古人种更早的祖先“蓝田人”,他们距今约有60万年。
  东亚文明产生之初,蒙古人种已经广泛分布于该地区。他们四肢较短,这有利于保持体温,他们眼睑狭窄、下垂,这使他们避免了积雪折射带来的损害;有人认为这是适应其栖居地东北亚寒冷气候的结果。他们的肤色和白种人一样随地区不同而有深浅的变化,如北方肤色为淡黄,南方如印尼则为深棕色,这无疑也是环境的产物。另外,蒙古人种毛发平直,呈黑色,面部较为扁平,眼睛为黑色。
  蒙古人种并不仅见于东亚地区。有些北上西迁,有些进入北美(如较晚的爱斯基摩人),而像美洲印第安人则被认为是假道阿拉斯加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考古发现推测,东亚北部与中部的蒙古人种先民不断南迁并向外扩展入海,像大约700年前泰人从中国西南迁至今天的泰国,就是上述大迁移的一部分。
  不过蒙古人种也并非这些地区的唯一栖居者,东亚边缘边区还有不少其他的种族存在。如现居日本最北端的阿伊努人(虾夷族),便具有许多高加索人种的体貌特征。例如他们毛发旺盛,这使他们与蒙古人种构成鲜明的区别。
  汉 语
  东亚和欧洲一样,按语言分为若干民族。人们通常错误地认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事实上,讲汉语、日语的民族和讲德语、匈牙利语的民族一样都不止一个。
  汉语(或汉藏语系)是东亚最大的一支语系,与分布在欧洲、伊斯兰—印度文明区域的印欧语系可以等量齐观。汉藏语系各语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中部,包括中国的中原地区和西部西藏、泰国、老挝、缅甸大部,可能还有越南。除了西藏人以外,他们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便定居该地,均以耕种为生,这与游牧为生的古印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大的一支。讲汉语者有文字记载以来便生活在中国北部,后通过迁移逐渐扩散开来,并在文化和语言上同化了当地的部落集团。他们逐渐占据了整个中原地区,后来又控制了满洲、内蒙古大部、新疆部分地区、台湾大部及东南亚一些地区,尤其是马来西亚(今天中国人占该国人口的40%强)和新加坡(该国人口绝大部分是中国人)。
  在扩张中汉语分化为彼此不易了解的几大方言,其差别一如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瑞典语与德语之间的差别。其中“官话”(mandarin)作为母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它的变体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大部及西南地区。自上海至越南的沿海地区的语言,通常被误称为“汉语方言”,但实际上与“官话”大有不同,这些方言包括吴语、闽语(又分为福州话与厦门话)、客家语与粤语。台湾与东南亚华人区主要便用这些语言,其中粤语更是美国华人区的通用语言。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中国概况/1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二、中国的地理环境
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


第2章 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14
一、考古发现
二、上古中国传统
三、中国的文字
四、商文化
五、西周


第3章 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29
一、东周
二、诸子百家时代
三、儒家与道家
四、其他哲学流派


第4章 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50
一、秦帝国的建立
二、汉承天命
三、西汉思想与学术
四、王朝的循环
五、东汉

六、中国第一帝国的灭亡


第5章 帝国的再生/75
一、中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
二、佛教的传人
三、“胡人”重建帝国
四、隋唐
五、中央集权的复兴
六、佛教的汉化
七、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6章 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102
一、从古典时期到前近代时期
二、晚唐
三、宋朝
四、商业革命
五、社会与文化
六、新儒学(理学)


第7章 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133
一、草原社会
二、蒙古帝国
三、蒙古统治下的中国


第8章 明代的国家和社会/156
一、汉族文化中心主义
二、明代的统治
三、明代的社会与文化
四、对外关系
五、明代的经济
六、明代统治的结束


第9章 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187
一、满洲政权的兴起
二、清代的统治
三、中华帝国晚期的文化
四、衰落的开端
五、早期的中西交流


第10章 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226
一、传统中国对变革的反对
二、学术与思想
三、广州贸易体制的崩溃
四、鸦片战争
五、通商口岸西风东渐
六、清末农民起义
七、条约体系的完成
八、清室的“中兴”


第11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267
一、洋务运动
二、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三、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四、条约体制下的经济发展
五、早期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缓慢的现代化进程


第12章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300
一、外国侵入中国边境
二、中法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四、对华的强权政策
五、维新运动
六、义和团起义
七、帝国主义人侵和中国的回应


第13章 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343
一、晚清的改良
二、辛亥革命


第14章 中华民国兴衰/384
一、思想和文化的革命
二、国民革命的背景
三、国民党的兴起与执政
四、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
五、日本侵华


第15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438
一、毛泽东成为共产党的领袖
二、成立人民共和国
三、通向社会主义的斗争
四、“文化大革命”
五、邓小平领导的改革
六、中国革命展望
新版书后:中国之道/49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