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自843年独立以来,“以王权为中心,通过不断扩大王室领地的方式来进行统一运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斗争过程”。法国的封建诸候把割地称雄看作是他们的传统权利,为此他们往往利用政治联姻,军事联盟勾结国外势力。法国王权正是通过和国内外这两大强敌势力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文艺复兴前的法国文化
法国早在11世纪,就已经逐渐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故此,在中世纪后期的西欧,甚至还流传着“意大利的教皇、日耳曼的帝国、法兰西的文艺”的说法。
法国文学通常都以标志法兰西王国建立的第一份罗曼语文献,即842年的《斯特拉斯堡誓词》作为起源的标志。也就是说,它最初的形态属于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法国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基本上都是韵文,是便于行吟诗人传诵的口头文学。按类型分有宗教文学、英雄史诗(武功歌)、宫廷文学、骑士文学、经院文学、市民文学等;按体裁分则有诗歌、戏剧、编年史和韵文故事。法兰西民族具有热情浪漫的天性,加上法国骑士制度最为发达等社会原因和位于南欧地中海滨的地理条件,使法国的中世纪文学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例如英雄史诗《罗兰之歌》、骑士故事诗中的《亚瑟王故事诗》与《特里斯当和绮瑟》、市民文学中《列那狐的故事》和《玫瑰传奇》等。
除了用拉丁文表述的基督教思想文化外,11世纪前后也开始产生了用罗曼语著述的世俗文学作品。11世纪前后,在法国产生了不少行吟诗人。他们居无定处,四处游荡、吟诗。北方的行吟诗人吟唱功业诗、英雄传奇;南方诗人多吟抒情诗。在此基础上,11世纪后兴起了骑士文学,主要包括北方的功业诗、故事诗和南方的抒情诗。
功业诗兴起较早,以《罗兰之歌》最为著名。内容是讲查理大帝花了7年功夫征服西班牙后,班师回国,他派重臣罗兰率师断后。途中,遇到阿拉伯人的埋伏,罗兰英勇战死。功业诗主要歌颂封建骑士的“美德”,即慷慨、忠诚、勇敢,为保卫信仰而战的精神。功业诗之后,北法又出现了一种故事诗,或称骑士传奇。故事诗主要有不列颠故事诗和上古故事诗两类。不列颠故事诗的主要内容是凯尔特人的古代传奇,如古代传说的亚瑟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上古故事诗一般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亚传奇》。故事诗写古代的故事,但具有中世纪骑士的思想情趣。
法国南部的骑士文学主要是抒情诗,其主要内容是表现爱情,但并非夫妻之爱。法国封建社会中贵族的婚姻主要是一种政治和领土的交易,缺乏爱情,所以贵族大多都有外遇。骑士抒情诗的主题是歌颂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偷情和爱恋,这类作品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它描述了骑士和贵妇人在破晓时光情意缠绵,难离难分的情景。骑士文学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它反映了骑士的情操和风尚,具有强烈的贵族性。
随着城市的兴起发展和市民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12世纪后又兴起了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反映了市民的思想情调。这类作品多数由民间创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尖刻的讽刺性。
法国最重要的城市文学作品是《列那狐传奇》。列那狐的故事在中世纪法国流传甚广,在11~14世纪根据列那狐事迹写成的诗,不下10万余行,保存下来的也有27组诗,共3万多行。《列那狐传奇》是一部讽刺诗,它以兽寓人,用列那狐比喻市民,依桑格兰狼和布伦熊暗指封建贵族和廷臣,诺布勒狮代表国王,把贝拿尔主教比作一头笨驴,把教皇代表比作骆驼,而以鸡、兔、蜗牛等小动物代表社会下层民众,故事主要讲列那狐与依桑格兰狼反复斗争。列那狐施展其机智和狡猾,最终取胜,歌颂了市民的智慧,抨击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同时,列那狐也欺压弱小动物,激起它们的反抗,反映了市民同社会下层民众的矛盾,勾画出了市民既反对封建贵族、又压迫平民百姓的双重面目。
《玫瑰传奇》也是一部重要的市民文学作品。它分上、下两篇。这是一首隐寓诗,写诗人梦游花园、爱上一朵玫瑰,他在爱情、直爽、慷慨、怜悯、欢迎等支持下,战胜了嫉妒、危险、谣言等多方阻拦,终于得到了玫瑰。下篇的作者批判了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嘲笑了不劳而获,放纵于声色犬马的贵族,诅咒伪善的托钵僧人,认为根据自然,僧侣和贵族的特权都是不合理的,反映了市民的思想感情。
此外,《布吕南》、《农民医生》等“韵文故事”亦属市民文学之类。这类作品寓意深刻、讽刺辛辣,揭露贵族和僧侣的贪婪腐败,也暴露了市民唯利是图的处世哲学。
市民抒情诗的代表有吕特博夫和弗朗索瓦·维庸,作为联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纽带,则有法国最早的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登基,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集中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意识和教会神权的文艺复兴精神,开法国长篇小说之先河;蒙田的《随笔集》不仅创造了散文的体裁,而且以他的怀疑主义表现了对人性、理性和真理的尊重;龙沙(1524~1585年)曾经想以古希腊罗马作家为榜样,用法语写作民族史诗。以他为首的七星诗社是法国第一个有组织的诗歌流派,由杜贝莱(1522~1560年)执笔的七星诗社的宣言《捍卫与弘扬法兰西语》,主张从古代和民间的语言吸取养料,为丰富法语、使法语摆脱中世纪的贫乏状态作出了贡献。由于宗教内战等社会原因,七星诗社作家们的后继者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有点生搬硬套。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形。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的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