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什么是好电影:从语言形式到文化价值的多元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6040550
  • 作      者:
    贾磊磊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研究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员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
  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舞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武舞神话:中国武侠电影纵横》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好电影:从语言形式到文化价值的多元阐释(修订版)》是国内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在为文化系统部级领导讲座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书共12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重要的电影评论、该影片的导演综述以及本文作者与导演的访谈录组成。这样可以从宏观上和微观两个向度判断一部影片和导演的优劣,从电影评论的方法上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电影的新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李安的电影之作历来是“破戒”之作,只是破戒的对象有所不同。《理智与情感》(1995)里的戒律是维多利亚时代封建传统的坚冰,化解它的是人性的柔情;《卧虎藏龙》(2000)里的戒律是贝勒爷高墙里的家规,是俞秀莲前夫灵位前的烛光,玉娇龙与罗小虎身上的炽烈情感是焚毁这些戒律的野火;《断臂山》(2005)里的戒律是世俗社会中传统的男女婚姻观念,打破这些戒律的是对于个人情感的忠诚——不论这情感的指向是同性还是异性;而《色?戒》的戒律是什么呢?没有来自封建礼教对于爱情自由的约束,没有来自社会体制对于个人情欲的禁锢,也没有来自文化传统对于人性自我的扼杀,如果我们非要在王佳芝的内心世界寻找一种与她的情欲相互对立的戒律的话,那么,这戒律就是对革命志士的生死承诺——这就是影片《色?戒》之戒。
  一
  如果说,对人性的敬守是王佳芝放弃承诺的理由,那么,六个年轻的生命又应当魂归何处呢?同样是生命,他们人性的尊严又如何来体现呢?如果说,对爱情的忠诚是放弃的理由,那么,易先生开始对王佳芝的野蛮占有与最后毫无迟疑地签署了枪毙王佳芝的命令,显然是对这种爱情的否定。尽管王佳芝对易先生曾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倾诉爱意的情歌,易先生与王佳芝也有双泪长流的一刻,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这段感情的实质:两个完全属于不同社会政治营垒的人物在你死我活的角斗场上要想维系他们之间情感关系,就必须有一个人放弃既定的政治立场,否则就要放弃自己的个人感情。就像苏联影片《第四十一个》(1957)中的红军女战士:要么是放弃自己爱恋的男人,忠于祖国;要么放弃国家的利益放走白匪,忠于自己。在那部影片中我们既看到了红军战士对于祖国的无限忠诚,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在战争中所承受的个人情感的巨大牺牲和痛苦!在这方面苏联电影堪称世界的典范,他们在确认战争正义归属的前提下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充分展现与对人性的极力颂扬,使世界战争电影从单一的社会政治主题升华到一种人道主义的文化主题。
  如今,半个世纪的历史过去了,李安电影的“破戒”之旅这次遇到了不可逾越的界碑——这个界碑不是五十年的光阴能够被跨越的。人类的许多价值观自创立以来,就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从根本上讲,不是所有的人类禁忌与戒律都是可以被破除、被颠覆的。当“破戒”成为一种电影艺术的美学惯例被李安沿袭的时候,它的结果有时可能是革命,有时则可能是倒退。在此,我们不想在社会历史的视野上讨论电影的政治倾向,也不讲《色?戒》对于性爱场面的刻意渲染,就电影的叙事逻辑与文化逻辑而言,王佳芝的破戒是否能够被我们所接受呢?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烟云没有尘封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不是我们不能理解一个汉奸的人性流露,也不是我们不能接受一个女人对男人的意醉情迷——我们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色?戒》偏偏要在王佳芝看到了镶着宝石的戒指的那一刻背叛了自己的诺言?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通向女人心灵的路径被指认为是阴道,易言之,男女的性爱是两性关系升华的重要途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王佳芝的放弃不是不可以接受,只是时间不应当在她看到戒指的那一刻,地点也不应当在那个印度人的珠宝行里。如果情感是决定因素,易先生在汽车里的“真情告白”与在日本餐馆流下的眼泪都是王佳芝放弃任务的最佳理由,可是李安既没有让王佳芝在张爱玲的意义上放走易先生,也没有让王佳芝在情感的意义上放走易先生,而是让王佳芝在珠宝行里看到熠熠闪光的戒指后断然放走了易先生。由于在影像的表意系统中戒指的象征意义过于明显,而这种意义更多地是指向了财富——特别是在影片前面的牌桌上几个官儿太太对“鸽子蛋”早是心仪已久,这些都从物质层面上加重了王佳芝对易先生倾倒的分量。我们相信李安不会浅薄到把易先生与王佳芝的关系导向物质的层面,让王佳芝拜倒在金钱脚下,但是,电影的叙事本文却提供了进行这种读解的可能,起码在目前的这种表现方式下多少“物化”了王佳芝的破戒行为,在性爱的诱惑与情感的迷恋之外,金钱的诱惑加入到王佳芝的行为动机之中。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金钱男婚女嫁的事比比皆是,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愿意电影也是这么现实、这么龌龊,尤其是不愿意在李安的电影里看到这种“拜金主义”的影子……
  二
  王佳芝的放弃是整部影片的核心情节。放弃从行为心理学来说,是一种典型的退行性的心理取向。尤其是在行为指向明确的情况下,放弃就意味着退缩,甚至背叛。不论面临的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国家民族的使命还是个人的愿望,如果没有一种更崇高的理由为依据,任何放弃的行为都容易被人唾弃。可以说,影片前面所有的叙事情节都是在为王佳芝的这个核心情节做铺垫:易先生坦言的心声也好、流下的眼泪也罢,都在为她的这个动作提供来自情感层面的依据。但是不管这些依据具备怎样的合理性,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王佳芝的放弃是很难被电影观众所接受的。如果一个美国女人爱上他们的敌人把自己的同伴出卖了,好莱坞会拍如此具有颠覆性的电影吗?如果一个苏联女人迷恋一个德国军官而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俄罗斯人会拍这样的影片吗?我想,恐怕都不会,起码他们不会像《色?戒》这样把影片的正义一方拍得像《色?戒》这样卑劣、这样冷酷。
  《色?戒》的电影“封面”在色与戒之间划了一道竖线,表明情色与戒律之间有着不应逾越的界限。其实,界限并非是真的不能逾越,只是看逾越的代价是否能够承受——就像王佳芝跪在刑场上的那一刻,她此前所有的作为都将在此刻与她的生命一同终结,不论是因为意乱情迷的爱欲还是因为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她放走了易先生的那一刻,她就注定要身赴黄泉了。这可以说是“破戒”的代价,也可以说是“不戒”的后果。如果说,自我生命的完结对于痴迷情爱的她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可承受,那么,对于六个志同道合的年轻生命的消逝,王佳芝在人性上还能够承受吗?抗日救国的神圣理想也好,生死与共的承诺也罢,最后全部因为王佳芝的不戒之色而倾覆了。王佳芝对承诺的放弃是如此彻底,几乎颠覆了我们所有的社会价值观,留下的只有赤裸裸的情色与物欲。
  王佳芝这样一个悖逆于社会历史正义的人物,在电影院里之所以被人们所同情的原因是,电影改变人们对历史的判断已经不是这一回了。首先,李安对她的形貌进行了性感化的呈现,王佳芝的旗袍、风衣、帽子,无一不是精心挑选,着意装扮的,包括她在上海滩这个十里洋场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整个摄制组的刻意营造之中。至于她和易先生的云雨之欢更是李安倾力设计的影像化的情色风景,在这种语境下,王佳芝散发出的女性魅力是俘获坐在黑暗中的电影院里的观众最致命的利器。除此之外,李安还从人性的意义上丑化了与王佳芝为伍的所有人——这是《色·戒》展开的叙事逻辑中笔者最不能接受的。他们开始就提出了用王佳芝的肉体做诱饵去引诱易先生上钩的下策,而没有人愿意冒死去刺杀一个汉奸。在行动暴露之后,他们杀死跟踪而至的人的方式又是那么残暴,以致在审查时不得不动了剪刀。在王佳芝准备为刺杀汉奸的使命而出生入死的时候,六个青年却在海滩上饮酒作乐,挥霍他人的家财,直到最后被捕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宁死不屈,个个都对自己的计划供认不讳。包括重庆方面的老吴,他炫耀自己能够与杀了自己老婆、孩子的人隔着桌子一起吃饭,他无休止地利用王佳芝的身体去获取情报,发现王佳芝内心的焦灼后也没有任何安慰与劝解,而是拂袖而去,全然是一个机关算尽、人性沦丧的情报头子。最让王佳芝失望的还是与她一起投身革命的邝裕民,他既没有在三年前用情感呵护王佳芝的心灵,也没有在关键时刻营救她的生命,使王佳芝最后孑然而去。王佳芝在放走了易先生之后,她并没有服毒自杀,她等的是谁呢?没有任何人来接应她,等待她的是满街的军警和特务。王佳芝的周围竟然围拢的是这样一群没有人性与救助精神的人——而他们是站在人类历史与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一方,这样就把一种历史的正义与人性的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的正义事业竟然在李安的电影世界里是这样的冷酷、阴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此刻无言以对……
  目前,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助长了以私人经济为根基的个人主义的孳生。在个体的欲望被催生、被放大的时代,国家意志、群体精神、集体意识被淡化,甚至被消解了。个人利益本来就与国家利益存在相互冲突的地带,在抽象的政治说教没有感召力、简单的道德劝诫没有制约力、外在的法律机制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往往是保护个人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在现实的境遇中,国家利益时常不是被挤压、被蚕食,就是被搁置、被放逐。王佳芝的放弃在这样一种社会语境中顺势而出,其实与我们对于文化建构的理想并不在同一个基线上。也许,我们要求一位台湾电影导演来拍一部我们期待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奢望,要求一部由香港人投资的电影来体现我们的文化立场也并不现实,但是这样一部影片却得到这么多人的首肯,特别是在所谓的人性层面上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同,对于每一个有社会良知、有爱国热情、有历史正义感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不能不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从这种意义上讲,《色?戒》在电影史上属于“事件性电影”,它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远远超出了电影院,甚至超出了电影界本身。
  ……
展开
目录
修订版序言:好电影的寻幽探胜之路
原版序言:电影终极命题的美学判断
上编
导语
舞台,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梅兰芳》的核心价值观
挥写天地?洞悉人生——陈凯歌电影的命运主题
风掠苍生 魂断《英雄》
影像语言的感性形式与表述语境——张艺谋影片中的视觉∕心理意义
事件电影:《集结号》
冯小刚电影与中国大众文化品牌
承传经典·演绎武学:《七剑》的武侠精神
涉猎古今 出入江湖——徐克及其电影世界
道德的批判不应有损历史的批判:《芙蓉镇》的伦理本位主义
谢晋电影中的国与家
风雨桐江上的人性颂歌:《欢乐英雄·阴阳界》的历史观
吴子牛的电影世界
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流行款式”——《天地英雄》阐释录
语言的冲突——论何平影片的影像表述系统及美学形态
剑与心的故事——《卧虎藏龙》的双重本文
李安的破戒之旅与不戒之色
下编
导语
千秋英烈 一代风骚——《董存瑞》的叙事策略
叙事体中的语言策略与仪式原型——影片《血色清晨》阐释录
每秒24格的“生死影像”——《可可西里》的文化释义
无间世界的“标志性空间”——《无间道》的视觉形态
中国电影的仁者美学——《5颗子弹…》的儒家伦理
情色的戒律与狐妖的眼泪——《画皮》及神怪恐怖电影的反讽意义
倾斜的天空——《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价值取向
功夫的史诗·武林的挽歌——《一代宗师》的复调叙述
附录
倾心打造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感言
梦升起的地方——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述评   345
信念之光: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坚守主题——第二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综述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