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功课》:
(二)解决拍摄中的矛盾与风险
1.制片人和导演角色的矛盾与平衡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电影导演,也是第一次担任制片人,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角色的矛盾对立,比如,导演为了确保创作质量,在拍摄时精益求精,造成超预算、超期,而这是制片人通常不能接受的。由于我身兼二职,就会不由自主地在预算和周期范围内考虑创作,尽量平衡,一旦不可调和,首先确保预算和周期。
这样做当然有缺陷,它还是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想象力和精细程度。比如拍摄《夏至》的一场雨戏,如果多镜头拍摄可能要用好几车水,最终我一个镜头完成了这场戏,用了一车水。拍摄其中一场三个人物的日外追打戏,由于当时距离日落时间不到一小时,为了确保完成这场戏,我放弃了原先的分镜头,临时设计了动作和镜头调度,用一个长镜头完成了整场戏。
由于这是一部公路电影,场景涉及城市、铁路、公路、乡村、大山,场景多,环境复杂。为了确保拍摄进度,我几乎都采用最精简的镜头设计,甚至很少铺轨道,大多用固定镜头或车跟拍摄。
为了赋予画面更丰富的变化和信息,我频繁使用人物动作调度,这对于初次担任导演的我来说是一种锻炼,对于初次担任制片人的我来说实在是不得已。由于我还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遇到制片不能解决的突发状况时,只得临时修改剧本。比如碰到阵雨天气,拍摄同一场戏的镜头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不下,使得镜头难以剪接在一起。被逼无奈,我想到了修改演员的台词,说明天气情况,给镜头剪辑带来合理性。没想到,类似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未来的好几部电影中,屡试不爽。
2.事故带来的安全意识
在拍摄这部戏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严重的事故,让身为制片人的我胆战心惊。拍摄一场公路戏时需要一名演员驾驶大型铲车,女主角坐在车外。由于铲车刹车原理和普通车辆不同,而这辆车又是当天临时调到现场,所以演员并不能熟练驾驶。在试戏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又碰到下坡路,这辆车失去控制向下冲去,车上的演员不知所措。我连忙拽上现场制片追车,现场制片飞奔着追上去将女主角拖下车,又帮助驾车的演员调整方向盘,使车撞向附近的土坡强行停下。[见图九]
类似的情况在拍摄另一场公路戏的时候再次发生,一辆过路车辆强行闯入现场,挂到话筒线将录音车掀翻,录音师当即发火准备撤回北京。[见图十]
如果不是运气好,这两起事故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造成拍摄中断,也让我真正意识到拍电影不能全凭满腔热情蛮干。
拍摄现场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现场制片工作的不专业、不严谨、不得力,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小制作受限于预算往往会削减现场制片人力物力投入,并且含混地让现场制片负责所有现场安全秩序和场务工作,缺乏对于现场制片工作的明确分工安排。事实上安全和场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工,必须要由不同的人员来专职完成,而现场的安全隐患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应该配备足够的人手去应对解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