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221786
  • 作      者:
    蔡孝本著
  • 出 版 社 :
    广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是由广州出版社出版
展开
作者简介
  蔡孝本,艺名“何车”,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粤剧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传统粤剧艺术及广府文化研究。曾任《粤剧大辞典》“表演分编”、“舞美分编”主笔,参与《广东粤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撰稿、导演工作。现任广东粤剧銮舆堂堂主、广东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广州市荔湾地区粤剧曲艺协会会长。著有《中国国粹艺术·粤剧》,主编有《戏脉流芳——广州粤剧团60年剧本选》、《图说粤剧》。
展开
内容介绍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是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老师,凭借在粤剧行内从业多年的亲身体验,把粤剧戏人在粉墨生涯中的零碎琐事,缀玉成珠,借此为媒介,以小见大,展示粤剧艺人的生存状态及粤剧艺人的生存状态及粤剧行业的更迭兴衰,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府文化的沿革与流变。
展开
精彩书摘
  《戏语戏人:粤剧掌故趣闻轶事》:
  梨园弟子梨园原为唐玄宗在皇宫内训练宫廷乐队(包括歌舞艺人)的所在地。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梨园原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光华门外的禁苑中。园内有广场,并建有“梨园亭”。唐玄宗谙熟音律,常常亲自演奏乐器,他为了在皇宫中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音乐人才,“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新唐书·礼乐志》),在梨园受过皇帝训练的乐工号称“皇帝梨园弟子”,意指他们是梨园内的学生。梨园实际上是宫廷训练乐工的机构。
  玄宗后来又从皇宫内挑选了几百名宫女,让他们住进蓬莱宫侧的宜春院接受训练,再从中选出30名,组成一个小乐队,专门为唐玄宗演奏音乐,她们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此外,隶属于太常寺系统的“梨园别教院”和东都洛阳的“梨园新院”,也都沿用了梨园的名义。
  一说梨园是因“被后代奉之为乐之祖师”的耿光喜欢食梨,在教坊中遍植梨树而得名(见《吴郡老郎神庙之记》)。
  唐代诗人自居易有诗句:“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后人以“梨园”作为戏曲界(戏班)的代称,把戏班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
  广东早期的戏曲活动广东很早就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更是对外贸易发达的大城市。虽然中原战乱频繁,但“岭海靖安”,偏安一隅,没有受到战乱的破坏,经济发展甚为活跃。另外,广州远离中央皇权中心,政治管束相对宽松,给戏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戏曲艺人属于社会底层的“下九流”。正史无文字记载,偶尔散落野史文人的零篇也难见褒扬之语。我们只能通过一些“乡志”“文告”“训谕”来探寻其影踪。
  追溯到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钦差提督学校广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枝曾发布一篇文告,通令广东全省:“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由此可见,早在1521年,广东全省就普遍有戏曲演出活动。这种情况还引起了统治者的不安。
  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广东通志》记述广东风俗:“致于狱讼关节,斋醮祈禳,张灯演戏,博弈燕游,虽罄家币亦为之。”为了看戏,花多少钱也不在乎。
  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韶州府:“迎春装饰杂剧,观者杂沓。”惠州府:“元夜旧自十三至十六各张灯于淫祠,般办杂戏。”潮州府:“好为淫戏女乐”,正月则“坊乡多演戏为乐”。
  雷州府:元宵节“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搬戏,沿街游乐”。
  琼州府:迎春时“各竞办杂剧故事”。
  这些材料充分证明,在明代中叶,广东的戏曲演出活动已经十分普遍。
  清代雍正年间,有《波罗外纪》描述广州城郊波罗庙诞期盛况:“……远近环集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庙前作梨园剧,自鹿奇墩头芳园,皆延名优,费数百金以乐神。庙前搭篷作铺店,凡省会佛山之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所饰,童儿所嗜,陈列眩售,照耀入目。”乾隆三年(1738年),新会县知县王植在论禁赌钱演戏的《崇得堂稿》中写道:“(新会县城)锣鼓之声,无日不闻,街僻之巷,无地不有。”《佛山忠义乡志》更为直白:“三月三日北帝神诞,各坊结彩演剧,日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十月晚谷收,自是月至腊尽,乡人各演剧以酬北帝,万福堂中鲜不歌舞之日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广州番禺学署辕门前演戏,戏棚失火,竟烧死一千四百人,侥幸逃脱者亦有干余人。可见当时看戏观众当有数千人之多。
  以上史料可证,明清两代广东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演出十分繁荣。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近代化大都市,佛山也名列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以这两个据点为中心推向全省各地,使广东的戏曲活动蓬勃发展。
  ……
展开
目录
掌故篇
戏曲鼻祖
梨园弟子
广东早期的戏曲活动
湘粤戏相连
华光师父
田窦二师
最年轻的戏神张师傅
梨园会馆
本地班不任侑酒
戏子称王
平靖胜宝
铁丘坟
优不降
莺哥鼻
插掌指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
八和中兴
銮舆堂
【红船】名考
四大头人
红船班
红船的形制和习例
四大戏院联名申请男女同班
外江班
六爷班
全男班
民国初年的男花旦
全女班
下四府班
过山班(郁南班)
阴阳班
惠州班
逃仔班
兄弟班
普渡霖
剧团的由来
六柱制
坐舱
执位
拜先人
捉饭斗
食箩筐
派米
职分者当为
孭过场
失场挂马鞭
丑生开笔
戏班禁忌习例两则
大集会
挂锣讨戏金
抽烟食糖证清白
会派
订孖年
【三五七】发报鼓
虎度门
落黄布
粤班关戏禁忌
入门三不问
十大行当
戏说生、旦,净、末、丑
老倌
州府老倌
文武生
花旦溯源
私伙戏服由来
舞钹花
撞戏、医戏
花旦【四门齐】
粤剧艳日一起源
开面溯源
江湖十八本
新江湖十八本
大排场十八本
例戏
四大淫戏
《天姬送子》溯源
粤剧早期培训机构
尖头馆
师约、班领、头尾名
红裤仔
笮重船
超手下

趣闻篇
贪宫【丁东丁】
打缺眼
张飞托世
红船大姑神传说
靓文仔遁入空门
扎脚胜住太子位
小生沾退订
水蛇容【跳加官】
鬼皇挂指挥刀
【大泡和】与【我都係】
生鬼容闹后生
生鬼毛落楼
蛇仔利买戏服
蛇仔应舞揾鞋
创新先锋朱次伯
靓少凤失场
【奸妻】追打冯镜华
蛇仔利食西餐
【之我】小生
【肉把埕天一吻】
【老虎□】耍大刀花
靓次伯甩须
担到尾的手下
戏班怪联妙语
伶王之王
【大口鉴】出道遇贵人
险些第二
【阿佳,你癫嘘呀?】
加开十围
靓仔薛觉先开面演【花面猫】
薛腔马喉
有样学样
癫仔明开飞机
【武松】走警报
廖侠怀自认【龟公】
两个【反斗星】
山外有山
大名过船
马老大识食
【豆泥飞】
炸弹惊魂
一个比一个威
夫荣妻未贵
凭艺术实力说话
六肥班
连底裤都输埋
唐山朱古力
【竹升妹】讲广州话
返乡下割草啦
三红娘争艳
马老大唱军歌
李少芸智激老马
点解教授要弯腰
五国封相
做辫?!
报应循环的搞笑
【多得天后娘娘保佑】
戏班话赌两则
【八面威风】
改错名

轶事篇
粤剧今昔诗联摘抄
平靖王趣事数则
政府公告用白话
英咐静
奉革举人刘华东
挂羊头卖狗肉
戏子闹皇帝
八和大门传奇
高佬忠传奇
烈火英魂
第一的轶事
【下九流】坐首席
一百年前的革命粤曲
一句戏言累一世
斗气,得戏,争气
戏班佬入【党】
蛇公荣多一两
盗亦有道
神楼上的乞儿篮
【女丑王】子喉七
陈少波跌落台
不演《走麦城》
冤死薛刚元
【生关公】逸事
改良粤剧的典范
【文武须生】的由来
白玉堂四不演轶事
粱荫棠求师学艺记
义气千云周瑜林
三老倌跨海西征
梅兰芳羊城琐记
乞儿喉
世事难料
薛老揸演关平
行运李松波,失运粱少初
名剧《胡不归》的一桩公案
有风要驶悝
武生反串之始作俑者
名门阿叔唔赴宴
戏联佳话
补镬加五
《花染状元红》四绝
电影界、粤剧界新年团拜
星腔入戏棚
《春风得意》传奇
【梁老一】打沙包
斩不死的【钢条】
名旦三级跳
麦片粥之恩
【白榄】宣传抗日
【牛精】宣传救国
冯华轶事
化装足球赛
民族呼声
打仔骂敌人——陈文达三二事
三巴掌打醒【武探花】
凡仔蒙难记
【转啦,五哥!】
杯荼谢师恩
【两仔】争雄
【三王】夹【状元】

附录
粤剧之最
粤剧的英文译名
广州最早的戏院
戏曲【十耍】
反宫装
八仙的身份象征
主会
戏牙
相公何许人也
缘何称皇帝
公主考
驸马是何官职
【弼马温】是什么官
下海
压轴
开声药
红色琐记
【马前马后】探究
薛马没有在广州【争雄】
木偶戏艺术特征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