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学文论治瘀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764308
  • 作      者:
    张学文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内停,脉络瘀阻,血行失常而采取的以改善血液循环、化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治法。也是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法则。《国医大师亲笔真传系列:张学文论治瘀血》为张学文老师对于瘀血证治基础理论、临床医案选录、有关活血化瘀法证治述要的整理和精彩讲解。
展开
精彩书摘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之精髓,也是临证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一原则,临床上,除了诊查瘀血证的一般指征外,还必须辨清寒热虚实。这和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具有密切关系。唯有细审寒热,明辨虚实,在此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才可望取得理想的效果。从寒热上看,寒主收引,可使血凝不行而成瘀滞,临床上见体痛寒冷、肢凉浮肿、面色青白,脉沉迟涩等表现,治疗上宜活血化瘀配以温通之品,使寒解瘀去而病除,可选川芎、独活、红花、威灵仙等兼有活血化瘀与温经双重作用的药物,再配以桂枝、附子、川乌、干姜等温经散寒之品,选方如少腹逐瘀汤之类;热邪炽盛可使血行壅阻而为瘀结,即王清任所谓:“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临床可见腹痛躁烦、口干恶热、脉弦舌绛等征象,治当活血化瘀配以清解药物,可选清热化瘀之品如丹参、丹皮、赤芍、凌霄花、山慈菇等,或配生地、玄参、黄芩、连翘、银花之类,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等。就虚实而论,从血液瘀滞的角度看,似乎瘀血只是实证而无虚证,实际并非如此。气机郁结、痰湿阻滞可致血行瘀滞而形成瘀血,但气虚无力运血或血虚脉道不充致血行不畅而照样可致瘀生。瘀证属实者,如症瘕、积聚等,如患者体质牡实,应采用破血逐瘀力强的药物如虻虫、赓虫、水蛭等,方剂以大黄磨虫丸为代表;属虚者如震颤麻痹、偏瘫等一些久病顽疾,又多伴见气短自汗、体倦乏力等表现者治需活血化瘀再配以党参、黄芪、白术、白芍、鸡血藤之类的补气养血药,临床上每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而应手起效。此外,临床中还常可见到虚实混杂、寒热并见,急缓交错等症象,遇到此类瘀证,更要详加辨析病机,分清寒热轻重、虚实主次,使药证合拍,才可望获得较好的效果。
  如市场上有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成药或单味药物。如冠心苏合香丸、毛冬青制剂等。若一诊断为冠心病,就去使用,结果有的有效,有的没效,其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明辨寒热虚实。过去我也多认为瘀血主要属实证或寒证,故治疗亦多采用破血祛瘀、疏泄温通之法,但是很局限。从临床上看,固然瘀血属实证、寒证者较多,但亦不尽然。寒性凝敛,可使血凝不行而成瘀滞,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
  ……
展开
目录
基础理论
第一节 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源流简述
第二节 瘀血证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瘀血证的诊断
第四节 瘀血证的治法方药
理气祛瘀法
温经化瘀法
清热解毒化瘀法
祛风化瘀法
化痰活血法
渗湿活血法
攻下化瘀法
养阴化瘀法
补气化瘀法
祛瘀止血法
开窍活血法
温阳化瘀法

临床医案选录
头痛(一)
头痛(二)
头冷痛
面痛
胸痛(一)
胸痛(二)
风湿性心脏病
胃脘痛
胃脘痛兼梅核气
积聚
胁痛
脊背痛
皮痹
热痹
着痹
行痹
痛痹(一)
痛痹(二)
类风湿关节炎
腰痛
半身麻痛证
梅核气(一)
梅核气(二)
脏躁(癔病)
气厥
气厥震抖证
气厥抽搐证
毒瘀交结抽搐证
轰热证
无名定时高热
中风(一)
中风(二)
中风(三)
中风(四)
低烧
低烧、咳嗽
眩晕(一)
眩晕(二)
眩晕兼脏躁
高血压病
肺痿
肺痨
大咯血
虚痨
怔忡
不寐
心悸不寐证
惊悸
狂证
肝郁
积聚
臌胀
奔豚气
浮肿(一)
浮肿(二)
浮肿(三)
尿血(一)
尿血(二)
便血
阳痿
阳痿、滑精
严重恶寒证
单纯性肥胖
点头病
一晾叫症
血小板增多症
白细胞增多症
淋巴反应性增生症
毛细胞白血病
瘀毒痰核症
静脉硬结
下肢紫斑
翻甲
夜游症
骨槽风
黧黑斑
颜面粉刺
过敏性皮炎
红丝疔
瘾疹
甲状腺囊肿
痰核(一)
痰核(二)
疖肿
……
有关活血化瘀法证治述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