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面具》:
马头“新嘎波”流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的傣族村寨,此种舞蹈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时表演。表演时小伙子罩套2米左右的男背女巨型假形。它所表现出的是早时宫廷里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佣背公主过河“赶摆”、祭佛参僧过程中的欢乐、搞笑场面。人物造型显得异常夸张、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朝鲜族的假面流布于吉林延边安图民间。历史上曾以哑剧形式隶属于宫廷面剧科,但是后来只是流传于民间一些地方。
维吾尔族的“鸡舞”流布于新疆哈密地区。这种舞是哈密王爷在宫里观赏、取乐的节目,后来,经过发展逐渐变为喜庆节日或“麦西热甫”中的表演舞蹈。舞者两男一女,穿戴特制的鸡冠、鹰头帽子与服饰,主题是公鸡、母鸡保护小鸡不让老鹰叼走。
哈尼族每年农历五月举办“苦扎扎”庆丰收。到时,年轻小伙子戴面具,着破衣烂衫,打扮得奇形怪状让人难以分辨,结伴走村串寨参加“撵磨秋”,嬉戏自娱。所戴面具有牛皮、棕披、笋壳等。面具制作方式比较简单,将笋壳、棕披、牛皮剪成脸形掏几个洞,露出眼睛、嘴巴即可。
侗族每年农历正月间举行“抬官人”活动时有戴面具的习俗。“抬官人”活动流布于贵州黎平及从江所属的“六洞”一带。“官人”及其夫人坐着轿子,由随从侍奉进寨,寨老率寨民迎接,双方到鼓楼唱歌娱乐。官人的随从戴棕披面具,即将棕披罩扎在头上。一般都是年轻小伙子扮演随从,他们在歌坪上尽情舞蹈歌唱,为节日增添了十分浓烈的气氛。
土家、苗、壮、彝等民族节日祭祀时通常采用结草为服的方式,假扮祖先舞蹈,通过舞蹈生动再现祖先生产生活、繁衍人类的历史,但主要宗旨是禳除灾疫,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土家族跳毛古斯舞时常常采用草人假形。“毛古斯”意为毛人。这种舞蹈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仪礼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广泛流传在湖南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沅陵等地。这种舞蹈的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有做阳春(刀耕火种)、抢新娘、围猎、捕鱼、甩火把等种种形式,这些都是土家部落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