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叶,学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通过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福柯(《惩罚与规训》)、爱德华·索贾(《第三空间》)、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理查·谢克纳(《表演理论》)等有影响力的文本推介,空间学说或者表演学说已经深入人心。这种学说蕴涵的空间性的思维,也与文学家、社会学家乃至人类表演学家在新世纪的重要理论和术语的突破、发现有关。相对于过去小说、戏剧中的时间性维度的张扬和垄断,全球化时代出现的空间性维度为主导的“新图像”,可以归结为对当代人对“表演”的一种行为、意向、结构、主题的整体性认知能力的增强。
人们在文学作品、剧场和城市创意空间、雕塑园等场域中,总能体会到有一种区别于过去线性叙事作品审美的空间性、非线性、结构复杂性等相似性体验。也能体会到类似张艺谋“印象系列”作品带来的奇观、视觉、身体性的感受。这些现象在强烈暗示一个空间表演时代的来临。
然而在中国语境里,除了译介这些著作和学说,鲜有对空间表演现象进行点题和论述的理论家,也鲜有跨越学科藩篱对空间和表演美学进行融合建构的先行者。理论的滞后,已经与全球化时代的一些空间现象和人们的空间认知产生较大的距离。
特别是针对全球化时代空间性演出、规划、管理、创意、写作等大量案例出现的时代,空间诗学或者空间表演学有关理论的建构相对滞后。《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现在浙江传媒学院任教的濮波用了三年时间写成该书。所运用的案例有上海、纽约的戏剧表演、上海的雕塑(公园)之表演、上海剧场的空间表演等。其中涉及到上海雕塑空间表演的案例分析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方式。
《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表演》正是在空间转向的语境里,针对空间性维度表演的兴盛而进行的一种空间表演理论建构,它的理路与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脉相承。在中国语境里,它也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空间表演这个概念的提倡将弥补过去空间和表演之间彼此分离的历史,对当今正在产生的全球化空间演进、融合和移位等现象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其意义首先是跨学科的一次的学术建构,其次是帮助人们进行空间审美启蒙,增强空间审美认知的一种引领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