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与电影诗意》:
夏衍在谈到电影《林家铺子》的创作时,曾经提到他对江南过年习俗烂熟于心的程度。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每一天里,老百姓家里边该摆放些什么该吃些什么以及人们该做些什么都力求准确。剧组的工作人员甚至收集到30年代的各式小百货摆放在林家铺子的柜台上以强化电影效果。在这里,对民风、民俗的认真把握,是为了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真实观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有了对民俗、民风表现的刻意追求而营造出了浓烈的民族电影氛嗣,使之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从这部电影的整体剧情来看,年俗气氛的准确表现又与人物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人们越是强烈地感受着年俗的喜庆,就越能对林老板一家所遭受的厄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在这一点上,倒是与电影《白毛女》具有十分相近的“悲”“喜”对位的创作理念。可以说,这样的形式结构建构手法,对于中国电影后续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突出影像本体的第五代电影,在表现婚俗的“颠轿”一场中,“喜”与“悲”的情感也是同时呈现了出来。
“喜欢表现民俗,尤其是民俗仪式,这可以说是第五代电影的共同特征。”陈墨在《张艺谋电影论》中进行了这样的概括。“这些民俗仪式非但具有理所当然的文化意义,而且多半还热闹——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年、节、祭、庆都是热闹的场面,这对于‘爱看热闹’又‘爱看新奇’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此外,这些民俗仪式还具有天然的造型性及良好的银幕效果,衣着或红或白、或彩或素都是色彩鲜明,再加上种种仪礼场景的造型效果,在银幕上的表现效果出奇的好。”张艺谋等第五代电影导演对影像本体的追求,是建立在对电影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双重把握基础上的。因此,第五代电影在创新和继承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也受益于老一代电影人在电影民族化方面的长期实践与理论思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