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书,摩崖石刻。高二百六十厘米、宽二百十厘米,字径八至十五厘米不等。原刻位於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之上,後陆续坠入江中,石碎为五。至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二二)冬,闲居镇江的原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历时三个月将残石打捞出水,依原刻行次,黏合为一,移置焦山定慧寺,建亭保护。一九六零年建焦山碑林时,移置宝墨轩。二零零八年十月、二零一零年五月,当地二次组织大规模的残石打捞工作,又发现『鹤』、『化』、『之遽』三块残石。据考,北宋景德年间(一零零四:一零零七)尚『未甚残缺』。此後不久,其下半部分崩落江中。至北宋度历八年(一零四入),丹阳郡守钱彦速於焦山脚下的江中获得铭文残石一块,《痊鹤铭》重现於世。彦逮曾建亭储之,後石佚。以後,陈鹏年打捞出残石五块,其中有一块(二号石)疑为宋人摹刻。清代残石出水时,存有九十三字(舍残字十二个)。第一石存二行六字:『上皇/岁得於华』:第二石存三行二十八字:『午岁化於朱方天其/也乃裹以玄黄之币藏乎<丘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第三石六行二十七字:『未遂吾翔/山之下仙家/相此胎禽浮/仿佛事亦微/洪流前固/真侣痊尔』;第四石存三行十七字,『华表留/厥土惟宁後荡/爽垵势掩华亭爰集』;笫五石存三行十三字:『降山徵君/丹杨外仙尉/江阴真事』。出水至今因椎捅遏甚,又屡遭凿剔,现存原石,仅存形貌而已。铭文就崖书石,自左向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齐。又因常乌江水浸没,好事者伺水退时仰面搦之,所捐之本谓之『水前本』。水前本因椎搦不易,傅世之本已成风毛麟角而珍稀异常,虽片纸只字,也视逾拱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