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93280
  • 作      者: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是一部研究北京人艺戏剧的传统与创新的成果之作。作者提出了北京人艺传统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国戏剧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至今也还在演变的进程中,《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回顾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北京人艺传统的形成,北京人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并展望了人艺未来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继承与创新:北京人艺的传统与未来》:
  焦菊隐不仅导演了《蔡文姬》等一系列戏剧作品,而且集中发表了一批论述戏剧民族化理论的文章,这些都标志着他的以民族化为核心的演剧艺术理论与实践已经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他排演的剧目有:《蔡文姬》(1959年5月)、《三块钱国币》(1959年8月)、《星火燎原》(1960年5月)、《风水东风》(1960年8月)、《胆剑篇》(1961年10月)、《武则天》(1962年6月)、《关汉卿》(复排,1963年8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和《关汉卿》。这三出戏,有两部是郭沫若的作品,一部是田汉的作品,经过焦菊隐的处理,它们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蔡文姬》以写意为主,《武则天》以写实为主,《关汉卿》则把重点放在民族戏剧的构成,即舞台艺术的直观性与抒情性的结合,它们在不同的艺术风格中体现出焦菊隐戏剧民族化理论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完善和灵活运用。
  焦菊隐在排演《蔡文姬》时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是从总结《虎符》的得失入手,完成未能实现的构想,弥补当时的遗憾。他在一次关于《蔡文姬》的报告中讲到,排《虎符》时,曾要求演员学习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比如亮相、走台步、运用水袖等,但比较生硬,像小孩描红模子。排《蔡文姬》时,就取消了水袖和锣鼓,要求做得更自然一些,与话剧结合得更好~些,主要是“在群众场面、舞台调度、时空关系方面的处理上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蔡文姬》的舞台美术设计,民族化的色彩就非常浓厚。第二幕的布景,除去高高悬挂的大帐幔和三组几案外,舞台上没有其他道具。但是,单于的仪仗队以半圆形站好之后,在观众心里形成了“神似”的穹庐。又如《蔡文姬》第三幕,“入梦”一段戏,如果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入梦”的过程,观众一定会看不下去。在这里,焦菊隐毅然舍弃了蔡文姬做梦的过程,他知道:“观众此时需要看的是她的梦境,而不是她如何入梦。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北京人艺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历史机遇与创造历史的自觉
第二节 剧院管理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艺术家的积极探索
第四节 多元融会的传统

第二章 北京人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第一节 北京人艺传统的提出
第二节 北京人艺传统的建构过程是由戏剧理论界和北京人艺艺术家共同完成的
第三节 北京人艺传统与“戏剧观”大讨论
第四节 北京人艺传统:在创新中继承、发展
第五节 北京人艺的未来在于激活内部创新机制

第三章 北京人艺戏剧评论摘编(文解玺璋
戏剧家长了个哲学头脑
和北京人艺的未来的一次对话
于无声处千古是之
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在摇滚的声嘶力竭之后
《建筑大师》失于表演
戴着镣铐的舞蹈
经典与时代一起成长
历史剧的有我与无我
问一声:鸟人尚在否?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威利为什么选择自杀?
新中国还在路上……
鲁迅的误读与现实的写真
喜剧的野心与虚妄
《雨过天晴》:你看到了什么?
一曲悲歌唱到今
照亮人性的暗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