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源于史前的艺术文明
人类的进化在历史这台永织不辍的织布机上就如新织出的花纹,块块美丽夺目:从四肢爬行到双脚直立行走,从只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到打磨石器,从不会用火、没有文字,到火的创造(使用)、象形文字的发明……人类开始一点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这无止境的征程中创造着他们独特的文明。
一、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前,人类文明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学会对石头进行简单加工,制成打制石器,后人称这段时期为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同时也对应了人类体质进化的三个阶段:能人和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文化如星星之火一般,在世界各地点燃。由于各地域在地理位置、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时间上存在着诸多不同,各地域的文化面貌也各具特色。
3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经开始制作简易粗糙的工具,他们通常是将小圆石表面敲打成需要的样子,目前已知最早的“工艺品”存留在非洲东部。在100万年前的非洲、50万年前的亚洲和欧洲,“直立人”将石头切出尖利的棱角,制成捕猎及切割食物的工具。学会使用火后,加速了“直立人”身体和大脑的进化,从此与其他动物分离开来。此后的25万年当中,人类的手工技艺越发纯熟,制造了更多平滑、规则甚至略成对称形状的工具。从功能到形式,再到审美意识的出现,艺术创作就在这样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最早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地区是欧洲,其间发掘出来的艺术品大多为雕刻和绘画,这些艺术品已经走过了1万年-3万年的漫长时光,它们是自人类出现以来诞生的第一批艺术品。
雄浑粗犷的生命力度:洞窟艺术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人类的审美意识在很早的时候就伴随着生活劳动产生。欧洲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早在23万年前,就有利于集中重心的对称形状的手斧制作出来。而更精美实用的工艺品在距今1。8万年-1。9万年前则更多,比如因采用了压制法使得器身薄如蝉翼、锋利均滑的梭鲁特桂叶形尖状器。考古中逐渐发现的这些做工从粗糙到巧妙的石器,也恰巧印证了人类在长期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艺术感知。
在旧石器时代,绘画是最主要的艺术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接触得最多的动物——比如野牛、猛犸象、鹿等动物当作绘画素材,将之绘制在所居洞穴的墙壁和顶部。正因为他们常年与这些动物作战,甚至以之为食,所以对其形态特征非常熟悉,因此画出来的动物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纤毫毕露,再配上多种色彩,看上去栩栩如生。
当第一幅史前绘画作品被发现而公之于众时,谁也不敢相信这是距今1。5万年前原始人的作品——原始人竟能画出如此高水准的画作?这幅绘画位于阿尔塔米拉山洞的石窟洞顶和岩壁上。1879年,西班牙考古学家桑图拉带着女儿小玛利雅来此探寻古遗迹。小女儿无意间发现头顶上竟然有牛,连忙叫爸爸看。桑图拉顺着女儿所指的方向看去,顿时被眼前神奇的景象震惊了——一幅长达15米的群兽图跃然洞顶,壁面上都是五颜六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这幅不被承认的作品直到20世纪才被逐渐接受,洞穴前部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也令人信服。后来,越来越多的洞穴岩画被发掘出来,在法国就发现了138处,而西班牙有106处,此外意大利、葡萄牙均有洞穴岩画发现,其中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窟最为著名。
毫无疑问,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在原始绘画上具有代表性地位,享誉世界美术史。它被欧洲人称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任何人走进西斯廷教堂都会被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的教堂穹顶巨幅画作所冲击震撼。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能有此称呼可见其惊人效果。整个洞穴长270米,画有图案的侧洞顶和穴壁大多长18米。图中牛、马、猪、鹿成群,野性十足,有人曾耐心地数到150多只,颜色也多种多样:红的、黄的、黑的、紫的等。动物有大有小,有些甚至身长1米-2米。可以看出来画法很简单,仅刻了轮廓再涂上色彩。然而其轮廓却把握得十分到位,画得惟妙惟肖,上了色后更能体现出动物的特色。如画中一头受伤卧在地上的野牛,画作者将其轮廓线条描得十分到位,还有那低头怒视前方的神情也格外传神,加之涂上红色,更让人体会到野牛的怒气与野性。成群的野兽在岩壁上奔走、停驻,让人产生一种回到远古的幻觉。除了动物,洞中也有许多人物形象和手轮廓的图形。壁画也许是原始人为了祈求狩猎成功所进行的巫术活动的一部分,但不管他们创作动机如何,现代人得以了解到一些千万年前的故事,可以与祖先做一次无时间阻碍的艺术沟通。
而能与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相媲美的便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该壁画同样有着悠远的历史,经历了漫漫一万五千多年的时光。1940年的夏末,四个嬉戏的男孩在法国多尔多涅的拉斯科山坡无意间发现,也再次让世人多了一份惊叹。
拉斯科洞穴内的壁画也是以动物为主,或牛或马或鹿或熊,甚至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兽,当然也有很多人像,大大小小约有百多幅。“画家”们竭尽所能进行创作,用形象生动、色彩明快的画面,展现出雄浑粗犷的生命力度。通过这些壁画,可以多少了解一些史前穴居人的生活。画中狩猎的场景富有征服感,人物画像十分抽象却很有动态感。研究者们发现,绘画的时候原始人巧妙地利用了穴壁上的隆起与凹陷,甚至一些细小的天然纹路。洞内的绘画还有一些浅刻画作为辅助,应该是用一种尖锐的器具勾画的,即深又细。洞穴壁画的色彩也令人无法忽视,简明的轮廓下,红色、褐色、黄色、黑色、紫色的填充使得内容饱满似乎具有质感。可以想象,当初绘画之前或者过程中,人们把各种自然矿石碾碎,从黄铁矿提炼黄色颜料,赤铁矿提炼棕色颜料,锰化物中提炼的黑色、深褐和紫色,统统磨成粉末。上色的时候,有的用手指一点一点直接涂抹到岩壁上,有的用羽毛或者嚼过的木棒醮着粉末刷上去,还有的用骨骼做成的管子将颜料喷洒岩壁上。想象着这个过程,让人体会到“画家”们的专注和耐心。此外,拉斯科岩洞绘画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凡是虎豹熊狼这些凶猛的动物都被画在了朝外的岩壁,而朝内的岩壁则都画着温顺的动物如牛、马、鹿等,这样的规律倒颇耐人寻味。
在数万年的沧桑巨变中,这些洞窟画作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些富有永恒魅力的史前洞窟艺术是远古时人们留下的印证,印证了世界各个角落在时间的孕育下悄然发展、延续的文明。这让现代人追溯自己起始的根源多了一份链接,对现代艺术创作更是多了一份悠远的启示。
原始的母性与生殖崇拜:雕刻艺术
马克思对摩尔根所著《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里有这样一句话:“女神的地位乃是关于妇女以前更自由和更有势力的地位的回忆。”的确,在旧石器时代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并且十分推崇母性和生殖崇拜,这一点在发掘出来的旧石器时代的雕刻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最具代表的是在奥地利的维伦多尔夫发现的小型妇女雕像——一尊石灰石女性裸体雕刻。在此之前,欧洲不少地区发掘出许多近似的女性裸体雕像,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这些雕刻共同的特点在于将女性生理特征格外突出,极为夸大胸部、臀部、腹部等部位,人们将这些独特的雕刻称为“原始的维纳斯”。
《维伦多尔夫的维纳斯》是旧石器时代女性雕刻中的代表作,它创作于距今约2。5万-3万年前,因发现于奥地利的维伦多尔夫而得名,塑像11。5厘米高,由石灰石切割而成。雕像的头部只有细密缠绕的头发,没有五官,雕像的女性双手放在胸前,手臂和小腿像速写般简单带过。其乳房巨大,腹部与臀部也极为凸显,大腿圆润饱满,象征着女性的生育能力。这尊小巧而肥硕的维纳斯是女性的抽象升华,彰显着女性繁衍后代的天职,在祭典中受到人们的尊重与膜拜。
其他女性雕塑出现的时间稍晚,大约在数千年之后,但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拥有巨大的乳房、似怀孕的肚子和又圆又大的臀部——体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比如一尊勒普内女人像极度抽象,几乎成了一个球形;意大利奇欧萨有一尊没有双脚的女人雕像,头部如一个阳具的顶端,这样的造型亦令现代人称奇。实际上,在2。7万年前的石雕文物中有许多是表面刻着女人阴道的石头,也不乏有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相结合的作品。可以看出性与艺术在原始社会便开始紧密地结合,是原始人对自然生殖繁衍的记录与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相较于之前更细致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布拉森波女人头像》是在帕普岩洞发现的,它用象牙雕刻而成,形象精美巧妙,尤其是她那优雅的发式,同时还有一些用象牙或者头骨雕刻的小装饰品,可佩戴在身上或垂挂于某处。从编发到装饰,可想而知,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已经在逐渐提高。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观察能力也越来越细致。他们通过眼睛来感知万事万物,用双手将所见的事物变为视觉化的艺术品,这一点也可以从同时期的陶土作品的精致程度看出来。此外,雕刻作品所带有的意义相较之前的作品也更为丰富。
《持角杯的维纳斯》是在法国多尔多涅省发现的一座浮雕,有2。1万多年的历史,创作于马格德林文化晚期,高为71厘米,在同期同类作品中属于大型作品,十分有气势。虽然浮雕已腐蚀得面目全非,但是残留的轮廓仍十分完美——一名孕妇左手贴着隆起的腹部,指向子宫里孕育着的小生命,右手举着新月形状的野牛角,侧脸仰望着右手的方向。牛角上刻有13道凹痕,经过学者们研究,这可能在暗指月亮周期。总而言之,这块浮雕所蕴含的意义要比之前复杂许多,也更加耐人寻味。
旧石器时代晚期,从法国到俄罗斯南部这一区域所发展起来的文化被称为东葛拉维坦文化。这些原始艺术的创造者们是如此平凡而聪慧,他们用泥土、石头、骨头堆砌小屋、制作工具,在冰山边缘靠打猎为生,用火烘烤黏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人类的艺术之花也将在此之后继续绽放。
二、中石器时代的艺术
时间继续向前进,直到距今约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时,地球上各地环境在悄然变化。距今约8000年前的欧洲,冰川融化使得大陆的水平面产生了新的变化,不列颠群岛也与欧洲大陆分离,森林横贯大陆,牛群马群等都迁徙到了牧草丰茂的北方……人们的生活也随之产生了许多转变。原先狩猎与采集的生活方式越发困难。为了生存,人们开始驯化动物,制造了从前没有过的工具,如细石器、弓箭、独木船等。这些转变都预示着旧石器时代的过去,中石器时代的悄然降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在艺术上的展现也更为丰富多彩。从内容到材料,从风格到技术,方方面面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独有的特点。
世界气候的变化对地中海地区的影响似乎不大,因而其艺术的改变最为明显。早先在西西里岛阿道拉发现了一块岩石,上面的石刻乍一看会被认为也许是旧石器时代的作品,但细细看来却能发觉其微妙的差别:岩石上的动物轮廓与旧石器时代的绘画风格十分相像,而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周围有许多25厘米-38厘米高的裸体人像,这在旧石器时代的绘画中是极少的。经过考古研究,这块石刻已有1万年的历史,可见是属于中石器时代的艺术。石刻上的人像简练而精确,每个人物的轮廓都如体操选手般充满活力而健美。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越来越多曾经流动觅食的人群找到了适合常年居住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开始种植植物,除了早先蓄养的狗外,相对温顺的动物如牛、马也被驯化。新型的生活形态令叙事性艺术开始出现,最突出的是岩石画作。考古学家们在地中海沿岸高山地区、西班牙东部及瑞米加、瓦里托塔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它们不再像旧石器时代的绘画那样被深藏在幽暗的洞穴内,而都是被绘制在能照射到光线的地方。绘画所表现的事物十分丰富——狩猎、捕鱼甚至交战——人类活动成为了主要的绘画内容。图中小小的人物数目往往比动物要多,这是与旧石器时代画作最大的不同。此外,动物形象也变得更为温顺,不如以往的野性、原始,最著名的岩画要数西班牙东部的黎凡特(Levant)岩画。
黎凡特岩画
黎凡特岩画可以说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作,是极为珍稀的原始艺术精品,但它的发现过程却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西班牙当地的居民很早就知道部分岩画的存在,但他们都已司空见惯。19世纪时,阿尔哈拉曾对当地岩画进行调查统计,并公开发布了调查结果,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1903年,原始艺术研究者阿吉洛到西班牙考察,敏感的古迹嗅觉驱使他在东部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地区寻找着。果真工夫不负有人心,他在荒芜的山丘间发现了一幅画有三只红色的鹿和一头牡牛的岩画,这应是首幅被发现的黎凡特岩画。同年,在法国极有威望的史前考古学家步日耶也闻讯前往西班牙。此后,黎凡特岩画才真正吸引了学术界的目光,受到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
之后,黎凡特地区更多的岩画遗址被陆陆续续发现,有40多处,共70多块岩面。这些岩画并不都位于明亮宽敞的地方,也有一些在悬崖下方或是岩壁阴面处。这些山岩都是石灰质的,赭石色颜料涂在上面格外鲜亮,远远就能瞧见。绘画的颜色以红色系为主,几乎找不到黑白色。这可能是当初周围赤铁矿、褐铁矿、锰矿以及木炭等方便提炼红色、褐色的资源多一些。黎凡特岩画每一幅的尺寸都不算大,一般动物不会超过75厘米,而人物也保持在30厘米以下。大大小小的岩画上有着成百上千的人物和动物,大多数描绘了人类活动的场景,其中描绘最多的是紧张而刺激的狩猎活动。绘画者很巧妙或是单纯地将运动中的人或动物用剪影的形式体现在这样动态的场景里,甚至有时用带状形式,并且对人体的四肢和动作也进行夸大,恰到好处地强调了运动中的气势、活力与速度。虽然人物的抽象化使得细节被忽略,单纯的色调看起来少了几分绚丽,但它所记录的原始生活却热热闹闹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法国阿兹尔文化期的彩绘砾石
岩画上的众多人物演绎着他们的生活,对人的突出体现了人在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暗示着一种主体意识在逐渐形成。这种意识也体现在其他艺术品上,与旧石器时代有许多不同,从发掘出来的石器和少许雕刻也能看出中石器时代艺术风格的显著变化。石器制作的技术虽以打制为主,但磨制技术也在悄悄兴起。更多的细小石器被制作出来,再与木头或者骨柄相结合,成为更实用方便的工具。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创作的图案不再像旧石器时代那样写实,变得越发抽象简洁,一些类似符号的图形也开始出现。法国阿兹尔文化期的彩绘砾石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也是中石器时代抽象化艺术的代表。
阿兹尔文化期的彩绘砾石所用的石头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石头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谜一般的纹路,都用的是红色颜料。纹样有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有线形图案,如直线、曲线、十字线;有类似字母的符号,如M、E的形状;有类似动物的图像,如大象、熊等。这样的彩绘图案在旧石器时代几乎不存在,可谓是一种新的创造,抽象艺术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种下了第一颗种子。对于彩绘砾石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解释,有人猜测它是原始文字,用于记录一些事物;也有人觉得它是某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工具。不管怎么样,彩绘砾石上的图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始艺术代表。在后来的器物,比如新石器时代中的陶器,这些几何形、线形或者符号图形的纹案有了更丰富的演变和运用。
自然主义的北极美术:北欧岩画
1万年前,冰川期的结束让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气候回暖,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陆地隆起,森林逐渐覆盖各个大陆,草原不断蔓延扩展……驯鹿、猛犸等无法适应温暖气候的动物被迫往寒冷的北方迁徙。在这地球气候剧变的时期,一些动物成功迁徙了,一些却被自然淘汰了。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也面临着生存的抉择:是跟着动物迁徙向北,还是到森林狩猎,或者在原地另谋出路。做出不同选择的人后来都在自己的选择中生存了下来,并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也许最坚韧的要数那部分跟着动物北迁的人们,他们追逐着严寒,到达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属于接近北极的北欧地区,迁居于此的居民在冰天雪地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极北美术——北欧岩画。
寒冷的环境中,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安营扎寨的原始居民重复着旧式的生活方式,狩猎和渔猎是生活的主旋律。因此,在文化方面也酷似旧石器时代,都用自然主义来表现事物。这一时期的北欧岩画作品不像南方所发现的画作那样有着鲜明的色彩,即使有颜色,也多以纯色大面积涂抹,这也许是受了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影响。他们的画作都以岩刻为主,可以在水域附近的崖壁岩石上寻找到这些远古的遗迹。所画的内容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箭矢等猎捕工具和动物,如驯鹿、鲸鱼、海鸟、爬虫等,当然对人物也有所描绘。一些与性相关的图案也有所展现,如动物交尾的情形、女性阴道图形等。岩画的创作风格既有延续了旧石器时代艺术的写实风格,也有后来在生活中创造的抽象风格。写实的画作多为以渔猎为生的居民所作,他们画出的动物与实物大小相近;抽象风格的画作则多为以农牧为生的居民所作,他们将动物简化成十分抽象的几何图形。这种抽象概括能力是未来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之一。不管是写实还是抽象,北欧岩画的画面都是简洁而有力的,这一特点也令其闻名于世,并且对后世“极简主义”和“后现代”等艺术流派产生了不少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