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2606
  • 作      者:
    张永煜,张玮,杨永清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是编者在系统生物学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首先介绍了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技术,其中包括概念、研究流程、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并深入阐述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体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药质量控制及毒理方面的科研思路及组学应用,并选取典型实例给予介绍,旨在使读者能更深刻地领悟系统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概述第一节系统生物学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1953年Watson JD和Crick FHC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是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的标志,70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极大地加速和扩展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工程,开始了对生物全面、系统研究的探索。2003年完成了人和各种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测序,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组学技术将生物学带入了系统科学的时代。
  系统生物学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上对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基因密码到生命功能的研究,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由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径、网络、模块,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
  生物体的复杂性和大量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对计算科学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发现新的分析方法、测量技术、实验方法和软件工具。但系统生物学对未来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当今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新兴前沿学科之一。由于系统生物学其整体观的研究模式,与我国的中医理论不谋而合,因此,相信系统生物学将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会有广阔的应用。
  一、 系统生物学简介
  (一) 概念
  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研究生物系统组成成分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与发生,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的生物学。20世纪中期,Bertalanffy LV定义“机体生物学”的“机体”为“整体”或“系统”概念,并阐述以开放系统论研究生物学的理论、数学模型与应用计算机方法等。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更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网路、生物系统组成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的涌现。
  (二) 发展
  1929年,Titchener EB提出了的systematic psychology(系统心理学)。Maelzer DA在Environment, semantics and system theory in ecology[1]阐述应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生态学。20世纪中叶 Bertalanffy LV创立了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并阐述了整体系统论和系统、整体方法以及计算机方法数学建模的方法研究生物开放系统的“机体生物学”概念。
  虽然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被提出[2],但直到2000年日本举办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系统生物学才开始得到蓬勃发展。日本系统生物学家Kitano H[3]认为在系统水平上研究生物,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
  1. 系统的构成这些构成包括基因的相互作用和生化途径的互作网络,也包括这些相互作用借以调节细胞内部结构和多细胞结构物理属性的各种机制。
  2. 系统原动力一个系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随时间运转方式通过代谢分析、敏感分析、相图等动力分析方法以及分歧分析加以理解,也可通过鉴别特定行为所包含的本质机制加以理解。分歧分析跟踪系统处于多维空间状态时,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其中每一个维度代表有关生化要素的特定浓度。
  3. 控制方法系统控制细胞状态的机制,可以把故障调整到最小限度并提供用于疾病医治的潜在治疗目的。
  4. 设计方法修改并建立具有特定特性的生物系统的策略,可以在一定的设计原则和模拟基础上制订出来,从而避免盲目的重复试验。
  同时,Kitano H概述了基因组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分析技术在系统生物学中的相互关系。他将计算机模拟称作“干”实验,对模拟获得模型进行实验验证所开展的实验称作“湿”实验。先有计算机模拟确定研究方向及实验目标,再由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整个过程中,计算机模拟起到主导作用。
  2000年,日本Kitano H和Tomita M举办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美国Hood L建立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美国Kool E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的概念。诺贝尔奖获得者Nurse P(2000年)写道:“要正确理解构成细胞系统如细胞周期的复杂调控网络,需要改变常规思维方式。编者可能不得不进入一个更抽象的陌生领域,这个领域更易于用数学进行分析。”2001年,Wolkenhauer O、Ideker T、Hood L和Kitano H等发表文章论述系统生物学的系统论、组学和计算方法等,指出:“系统生物学通过对生物学系统的系统性(生物学、遗传学或化学)扰动而进行研究,检测基因,蛋白质以及信息通路的应答,整合这些数据,并最终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的结构以及对独特干扰的应答。”2002年,Kitano H[4]、2003年Hood L[5]也论述了系统生物学是实验与计算方法整合的生物系统研究,2008年,Nature文章[6]则论述了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结构理论。2005年,Kitano H支持了关于分子水平的系统生物学概念,2007年,Kitano H阐释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生物学层次上的重新提出。计算生物技术、组学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技术,是构成系统生物学发展的技术基础——系统生物技术,现代系统生物学是生物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整合的研究体系。21世纪伊始,Nature、Science发表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专刊,终于进入了系统生物科学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三) 特点
  与传统研究技术相比,高通量的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使得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更为复杂和困难。然而在样本获取方面,系统生物学可以选择尿液、粪便、血液等非创伤性或微创伤性的样本进行研究。概言之,系统生物学应用到医学领域中有以下特点:
  1. 非破坏性取样系统生物学所需的非破坏性样本,对于获得长期大规模研究样本至关重要。另外,非破坏性也可获得中医临床用动态样本。
  2. 整体性、非靶向性中医诊断讲究“司外揣内”,即通过外部表象来窥测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而系统生物学正是从整体角度反映全身的健康、亚健康和病理状况。而非靶向性,可以摆脱现有医学研究方法的束缚,探索中医辨证尚未可知的分类规律。
  3. 高通量、多层次测量中医的证候是在众多病例的病情状态以及演化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的共性特征,因此系统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的动态监测来实现对中医证候的表现及演化进行详细的阐述。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核酸、蛋白、代谢物这些生物分子,这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对中医药进行研究。
  4. 数字化结果系统生物学技术测定结果都是数字化,这便于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库建立、建模等方法对中医药大量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与比对,并且有助于没有中医药背景的科研工作者也参与其中。
  (四) 研究内容及方法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具有生物学意义和功能的系统。具体来讲,系统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实体系统(如生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建模与仿真、生化代谢途径的动态分析、各种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作用、基因调控网络以及疾病机制研究等[3,4,7~9]。
  系统生物学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研究生物体,它要求人们将生物体系统看成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元素组成的整体,只有同时研究这些元素的多样性、功能性及其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网络才有可能深刻理解系统实现自身功能的途径和机制。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是逐渐深入的,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首要任务是对系统状态和结构进行描述,即致力于对系统的分析与模式识别,包括对系统的元素与系统所处环境的定义,以及对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其次要对系统的演化进行动态分析,包括对系统的稳态特征、分岔行为、相图等分析。掌握了系统的基本演化机制,进一步就可以对系统进行目的性的操纵,使系统按照研究者所期望的方向演化,也有助于研究者重新构建或修复系统,为组织工程学的组织设计提供指导。在上述研究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科学对生物系统状态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对不同层次进行的描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系统科学对系统演化机制的分析更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分析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如何形成系统整体的表现与功能,而且对系统整体的每一行为都要找出其与微观层次的联系。
  目前国际上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根据所使用研究工具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验性方法,即“湿”实验;一类是数学建模方法,即“干”实验。
  实验性方法主要是通过进行控制性的反复实验来理解系统[7]。首先明确要研究的系统以及所关注的系统现象或功能,鉴别系统中的所有主要元素,如DNA、mRNA、蛋白质,并收集所有可用的实验数据,建立一个描述性的初级模型(比如图形),用以解释系统是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功能的。其次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干扰系统中的某个元素,由此得到这种干扰情况下系统各种层次水平发生变化的一些数据,同时收集系统状态随时变化的数据,整合这些数据并与初级模型进行比较,对模型与实际之间的不符之处通过提出各种假设来进行解释,同时修正模型。再设计不同的干扰,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实验数据与模型相一致为止。
  数学建模方法[9,10]旨在根据系统内在机制对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来定量描述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预测系统的动态演化结果。首先选定要研究的系统,确定描述系统状态的主要变量,以及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所有影响这些变量的重要因素。然后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与状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建立状态变量的动态演化模型。再利用数学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或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充分挖掘数学模型所反映系统的动态演化性质,给出可能的演化结果,从而对系统行为进行预测。在对生物体系统进行数学建模时,使用什么样的数学工具要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来定。一般来讲,可以选择普通微分方程[11]、随机微分方程[12]、元胞自动机[13]等[14]。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一般可以概括为四个环节(图11)。
  图11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
  第一步: 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制,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
  第二步: 系统地改变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和相互作用、代谢途径等的变化,并把得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
  第三步: 将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根据模型预测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初始模型进行修订。
  第四步: 根据修正后模型的预测或假设,重新设计实验,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不断地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修订。系统生物学的目标就是要得到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生物系统的真实性。
  二、 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技术
  (一) 基因组学
  1. 基本概念基因组(genome)是1924年提出用于描述生物的全部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的概念。1986年由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rick提出的基因组学(genomics)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包括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本图谱)、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科学,其技术路线如图12。20世纪90年代初,以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注释为核心任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的领导下兴起。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的基因组学发展非常迅速,建立了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并出色完成多项重大基因组科学研究项目,对我国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图12基因组学技术路线
  根据发展的时间先后及研究目的不同,基因组学又分为以下四个分支: ① 结构基因组学,指在基因组研究的早期阶段,建立生物体高分辨遗传、物理和转录图谱。1999年,有科学家提出,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已经超越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5]。结构基因组学有了新的定义,指利用已知的基因结构序列,推测蛋白质结构、RNA结构和非编码序列的结构,并通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概述1
第一节系统生物学1
一、 系统生物学简介1
二、 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技术4
第二节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80
一、 研究现状80
二、 研究领域82
三、 研究任务及现存主要问题84
第三节系统生物学在中、西医药交流中的作用84
一、 系统生物学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理论交流85
二、 系统生物学有助于中西医医疗模式的结合85
三、 问题与展望86

第二章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113
第一节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证候临床研究中的应用113
一、 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意义113
二、 中医证候基础研究概况114
三、 有关证候物质基础研究思路114
四、 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117
五、 问题与展望119
第二节系统生物学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120
一、 中医体质学研究现状120
二、 组学技术在体质研究中的应用124
三、 问题与展望126
第三节基于动物模型研究中医证候、体质物质基础127
一、 中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127
二、 组学技术在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29
三、 问题与展望130
第四节系统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32
一、 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血瘀证患者的基因表达谱132
二、 基因组学技术探讨双生子糖尿病证候的物质基础135
三、 高血压脑出血肝阳化风证与肝阳上亢证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136
四、 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角度探讨中医肝阳化风证的物质基础138
五、 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湿热证的生物指标及物质基础141
六、 尿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不同舌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物质基础149
七、 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152
八、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154
九、 代谢组学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156
十、 基因组学技术在中医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57
十一、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58
十二、 代谢组学在中医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159
十三、 整体代谢视角下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160
十四、 脾虚证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研究162

第三章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73
第一节系统生物学在临床疗效评价的应用173
一、 研究概况173
二、 临床药物疗效评价方法174
三、 组学技术在临床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75
四、 问题与展望178
第二节系统生物学在动物模型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79
一、 研究概况179
二、 组学技术在动物模型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80
三、 问题与展望182
第三节系统生物学在细胞模型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83
一、 研究概况183
二、 细胞模型药效评价方法184
三、 组学技术在细胞模型疗效评价中的应用184
四、 问题与展望187
第四节系统生物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187
一、 研究概况187
二、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89
三、 问题与展望191
第五节系统生物学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应用192
一、 研究概况192
二、 组学技术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应用197
三、 问题和展望201
第六节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应用举例202
一、 代谢组学评价扶正化瘀片临床疗效203
二、 基因芯片用于组分中药新双龙方的配伍机制研究209
三、 麝香保心丸及组分配伍代谢组学研究211
四、 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机制剖析212
五、 CCl4致大鼠肾纤维化及下淤血汤干预作用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213
六、 基因组学对中药复方的研究216
七、 转录组学对中药复方的研究219
八、 蛋白质组学对中药单体的研究221

第四章系统生物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235
第一节中药品种鉴定研究235
一、 研究概况235
二、 基因组学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236
三、 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236
四、 代谢组学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237
五、 其他组学在中药品种鉴定中的应用237
六、 问题与展望237
第二节中药不同采收期的质量控制研究238
一、 研究概况238
二、 组学技术在中药不同采收期的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238
三、 问题与展望239
第三节道地药材鉴定研究239
一、 研究概况239
二、 组学技术在道地药材鉴定研究中的应用240
三、 问题与展望241
第四节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研究241
一、 研究概况241
二、 组学技术在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242
三、 问题与展望243
第五节系统生物学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的应用举例243
一、 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区分厚朴及其同属近缘物种244
二、 不同产地五味子的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分析245
三、 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代谢组学分析247
四、 中药地龙生干品和炮制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248
五、 中药女贞子生品和不同炮制品代谢组学分析250

第五章系统生物学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255
第一节中药的肝肾毒性研究255
一、 研究概况255
二、 组学技术在中药肝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256
三、 问题与展望257
第二节中药的生殖毒性研究257
一、 研究概况257
二、 组学技术在中药生殖毒性研究中的应用258
三、 问题与展望259
第三节中药有毒重金属研究259
一、 研究概况259
二、 组学技术在中药有毒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259
三、 问题及展望260
第四节系统生物学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举例260
一、 基因组学技术探讨千里光对小鼠的肝损伤作用261
二、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模型肾组织中的差异蛋白
262
三、 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关木通的肾毒性263
四、 基因组学技术研究雷公藤多甙对小鼠生精功能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64
五、 HPLCICPMS技术研究炮制对中药砷形态的影响26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