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解析】
诗歌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以个人身份当众“孤独”地创造诗境、把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体会、把握,有的放矢、有动于衷地以艺术的夸张、渲染手法向受众揭示出来,表现出来,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所以我们说诗歌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因此在情声气的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
情:要情绪饱满、情真意切,要积极迫切、愿望强烈,要从容自如,感同身受。不应冷漠平淡、若即若离。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声:吐字清晰、圆润如珠,喷弹有力,弹动入耳。在深刻领会词语、篇章思想感情色彩和份量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字词力度的大小和音量的高低。要刚柔相济、抑扬起落,甚至夸大其词;不要字字用力、声声震耳。
诗歌朗诵在声音使用方面不同于其他的有声语言表达,其音高变化大,音色虚实交替转换,胸腔、口腔、头腔等各部位的共鸣需搭配协调使用,吐字上也有其特殊的技巧。以李白的《将进酒》(见综合练习)为例,这首诗写得波澜壮阔、豪放跌宕,对朗诵者声音的要求比较高,朗诵者的音域必须宽广,音色变化要丰富。第一句起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非高强音不能表现,而紧接着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河之去的悠远,又需要一个音高低于前句、音色较虚的声音来作为对比,以此来表现这种一涨一消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慷慨生悲,音高继续有所变化,有沉郁之气。以上这两句说的是天地人生,境界宏大,“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因此要求气息力度强,声音处于强控制状态。而下面从“人生得意须尽欢”到“请君为我侧耳听”,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朗诵时应该在节奏上把握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几句,蕴结着一种抑郁不平之气,胸腔共鸣的增强、吐字力度的加大,有助于表现诗人此时的愤激之情。末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前面的悲之重、欢之浓、激愤之深统统在此叠加释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