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都包括对宇宙起源的探讨,儒家主要在一本叫《周易》(亦名《易经》)的书中讨论过,道家在一本叫《老子》(亦名《道德经》)的书中讨论过,只不过这两大学派的认识和论述“合而不同”,有些差异罢了。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先民经过长期观察大自然及各种事物所创立的一种哲学学说。它在《周易》一书中得到记载,书中说,宇宙本源是一个叫“太极”的东西,“太极”由“阴”和“阳”两部分组成,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产生寒与暑的四季更替,四季中又有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古代先民用这八种自然现象的交替变化,来判定事情是“吉”,还是“凶”,也就是测度未来的发展、变化。代表这八种自然现象的分别由阴阳两种符号交替变化而画成,俗称八种卦象(八卦)。可见,在这里“阴”“阳”是一种代表两类对立事物的符号。而《老子》一书则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独一无二的“道”,“道”可分为阴阳,阴阳相合形成一种均衡和谐的状态,还可产生万物,万物背朝阴而面向阳①。
哲学中的阴阳不是指宇宙中具体的自然物质,而是指物质的属性,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凡是内向的、软弱的、晦暗的、下降的物质属性就是“阴”;而与“阴”相反,凡是外向的、坚强的、明亮的、上升的物质属性就是“阳”。如天是阳,地就是阴;白天是阳,夜晚就是阴;夏天是阳,冬天就是阴等。总之,阴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
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而且中国古代医学圣人在谈论人体的形态时,开始用阴阳分别命名人的脏腑,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①。根据阴阳的属性,从整个人体来说,人的体表是阳,体内是阴;从人的躯干来说,背部是阳,腹部是阴;从脏腑来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六腑属阳,而肝、心、肺、肾、脾等五脏属阴。就是五脏之中又可分出阴阳来,如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的区分,如肾有肾阴、肾阳的区分,此外,中医学还认为:阴主静,还可以代表人体的物质基础;阳主动,能反映人体的运动和功能。②总之,人的形体离不开阴阳。古代医学家眼中的人体就是一个有阴阳属性的“小宇宙”。
用阴阳的理论分析人的身体有什么意义呢?首先用它来诊断疾病。中国古代医学家告诉我们说,人在健康的时候,阴阳是平衡的,人生病的时候,阴阳就不平衡了。如果阴偏盛了,人的阳就会受到损害,阳不足了,人的四肢总是感觉不够温热,并产生一些因阳不足而造成的疾病;如果人的阳太盛了,人的阴就会受到损害,阴不足了,人体就会产生燥热。总之,只有人体的阴阳平衡了,身体才会感到舒服,人就会处于健康的状态。其次,中医学用阴阳还可指导养生的调理和临床的治疗,是治病、用药的根本依据。为此,有人说:“医源于《易》”,意思是说,中医学的理论是来自《易经》的阴阳理论。严格说来这句话是不够严密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医得《易》之用”①。说的是医用的是《周易》的思维方式。
那么,《周易》是什么思维方式?一般来说叫“取象比类”。这里的“取象”是一个意思,“比类”又是另一个意思。为什么先要“取象”?因为中国古代先民认为天下的事太复杂了,于是就要立象,换句话说就是要建一个模型,来解释古人眼中的世界,用它预示事物的吉凶、变化的道理。那么“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先民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观察天地之间的事物和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创作出八种的卦象,由表示阴阳的符号组成,简称叫“八卦”。“八卦”是一种喻示事物道理和变化的象征性符号,这样万物的变化就融人了这“八卦”之中了。这个过程也叫做“观物取象”。可见“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把复杂事物简化,并把被简化的事物概括为一种简化符号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