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本是我们学校德语系的老师,他的来历颇为神秘。据说他原来是德国天主教神甫,在青岛长期传教,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就是由他译成德文的,用的笔名是:李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据说他受到了炮轰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牵连,被捕入狱,在狱中待了几年,最后被释放,分配到了北外工作。最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违背了天主教教规,同一名中国女子结婚了,而这名中国女子不是旁人,就是在狱中审问过他的英文翻译。上面的种种说法,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也无法求证。要知道,那时候对诸类事情,总是守口如瓶的。
无论如何,他作为教员还是尽职尽责的。我们上他的课,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口语和德文文字的书写,我几乎是在有意无意地模仿他的读音和笔画。
在集训班学了几个月,9月中下旬开始分配工作。按照外宾接待计划,各省组成翻译小组,配备不同的语种。我被分配到西安,任陕西省译员小组的组长,小组有一名英语、一名法语、一名缅甸语和一名德语翻译。到达西安后,住在人民大厦院内的招待所里,有时也住在丈八沟的国宾宾馆里。正式接待前,参观各个外宾可能去的景点,熟悉情况,准备介绍资料,拟定回答问题的口径。有时也列席省长、局长召集的会议,都是一些涉及接待工作的会议。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能列席这些重要的会议,说明国家对外事工作的重视,所谓“外事无小事”是也。我参加过几次会议,省长在会上检查工作,检查之仔细,令人敬佩。例如欢迎民主德国党政代表团那一次会议,省长一个个询问,路上交通是怎样安排的?准备好洒水车没有?小学生如何欢迎?而且要求火车司机停在什么位置,红地毯如何铺设,闲杂人员统统调开等等都一一作了安排。我们这些做接待工作的人,至今都不敢有一点懈怠,大概是从那时起就受到了熏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