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民记者穆青传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5087163
  • 作      者:
    张惠芳,王昉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历时十年采访、研究、写作,真实地记录了穆青一生的新闻实践。描述了其少为人知的青春岁月,披露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诞生详情,展示了他引领新华社开拓创新的伟业,再现了他与人民群众尤其是河南父老乡亲的情谊,阐释了他“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人民记者穆青传记》洋溢着浓郁的思辨色彩,从穆青为人为文中揭示了新闻名家成长之路、新闻名篇创作之路,给人启迪;洋溢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写了他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以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写出了作为革命者的穆青,作为新闻大家的穆青,作为农民老朋友的穆青,让人思考。书中还配有100多幅彩色和黑白照片,是文字的延伸和扩张,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惠芳,1941年10月出生。河南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报告文学、散文集《船夫曲与玫瑰花》、《崇高的爱》、《生命圈危机》等多部著作。多次获得全省和国家级优秀作品奖。散文《太行青松》曾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描写淮海大战小英雄的儿童长篇小说《歼魔历险记》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2002年与王日方合著的《人民记者穆青》获得第14届中国图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穆青是中国当代的名记者。他以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记录了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前进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时代进步。他的作品震撼着几代人的心灵。穆青凭什么写就一部部牵动人心的文章?一个记者怎样创造事业的辉煌?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穆青的人生解答了一个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又有许多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1966年2月7日,早春的寒气料峭凝重。一个悲壮精彩的人生故事在神州大地传颂着:《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出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下简称《焦裕禄》)。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越悲壮、充满感染力的播音,焦裕禄的事迹在千山万水间回响,在亿万人心中激荡。
  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矗立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回荡在莽莽乾坤。人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从人民日报社最先看到《焦裕禄》电稿清样的值班编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这篇文稿的播音员;从工厂、农村、军营,到机关、学校、里弄;在行驶的列车上,繁忙的工地上,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人们无不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竟抑制不住痛哭失声。在这之前,也许还没有哪一个新闻作品让人们流下这么多眼泪!
  《焦裕禄》的影响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学习焦裕禄不仅在当年出现过举国上下深入人心的热潮,而且十几年后,全国的大报小报,竟又纷纷重新刊登《焦裕禄》原文,形成呼唤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声浪。这种强音跨越时空,绵延至今。一位省委副书记对穆青说:“我是读着您的作品成长的!”有个县委干部见到穆青十分动情:“多年来,我们一遍又一遍读《焦裕禄》,自己读了,儿子读了,如今孙子也读了,几代人几乎都是读一遍,流一次泪……”一篇通讯影响着几代人,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过,在世界新闻史上也绝无仅有。
  焦裕禄让这么多人流泪,而为焦裕禄流泪最多的是穆青。
  穆青凭什么写就这种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文章?他与英雄人物思想感情的契合点在哪里?这种契合又怎样推动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中国新闻界可谓星汉灿烂。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时代,进步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为了正义和真理,不少人勇于牺牲,燃尽光和热。20世纪前半叶,出现了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一颗颗明星。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代表着各自历史阶段的辉煌,闪耀着熠熠光辉。
  1942年9月,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的窑洞里,来了一位21岁的青年人。他是幸运的,正好赶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确立的时代,他成了这光辉旗帜下的一名战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新闻观。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去采访一位模范工人。他的文章很快在全国各解放区掀起了“学习赵占魁”运动。不久,反映白洋淀抗日传奇的《雁翎队》又如诗似画地绽放。中国新闻史从此写上了“穆青”这个名字。
  人们称他是“喝延安奶水长大”的新闻事业家。也就是说,他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将自己和人民的命运、时代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穆青人生的坐标。他把新闻事业的责任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
  自1937年参加八路军抗日,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到新华社社长,几十年春华秋实、风霜雨雪,他的人生轨迹记录了一部历史。
  穆青的名字和中国新闻史上许多名篇联系在一起。他以黄钟大吕式的新闻名篇而成为中国的名记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并有力地推动了时代前进,拥有悲壮、沉雄、大气磅礴的风格。
  他与同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有着可贵的共性,同时,他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是一位颇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他与人民鱼水相依、血肉相连。他永远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人民的记者。
  他一到人民群众中就激情似火,人们称他“激情社长”。他用生命之火点燃人民的热情,以高昂激越的主旋律,歌颂人民壮丽的业绩,感人肺腑,促人奋进,推动亿万人民为着共同的目标去奋斗。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人民是他作品的主人公。先进典型是他描写的对象。农民,普通的农民,不仅是他采访的对象,还是他的亲密朋友。他们感情笃深,生死与共……
  穆青与农民的情谊,被人们惊羡地称为“穆青现象”、“百姓情结”。
  为什么会形成“穆青现象”?他凭什么写就一部部牵动人心的文章?为什么逢到历史的关头,他的作品就能够奏出时代最强音,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从22岁写出传世之作,到年逾八旬依然下乡采访、笔耕不辍,这在新闻界是少有的;既担任繁重的领导工作,又不断深入基层写出力作,这在新闻界也是少有的;既写出新闻名篇,又拍出优美的照片,倡导躬行文字、摄影“两翼齐飞”;既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又探索总结出鲜明深邃的理论,带出了一支优秀的新闻队伍……这在新闻界都是少有的。他为新闻事业一生奉献,他说,若有来生可以选择的话,我还要干新闻!他为什么如此“痴迷”?
  青年记者对他也许会产生一种神秘感。解读他的人生轨迹,即可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为他的朴实平易、和蔼可亲而折服。在新华社大院里,人们从不叫他社长,都亲切地称他“老头儿”。
  他谦逊、真诚、质朴,甚至带着天然和纯真。他厌恶咋咋呼呼的浮华和喧嚣,平静如水。
  当你站在他面前,甚至会想到,是他驾驭着新华社这艘“世界性通讯社”的新闻“航母”驶向世界吗?新华社代表国家站在国际政治斗争、新闻斗争的最前沿,而国际斗争波谲云诡、险象环生,没有高超的政治水平和斗争艺术,能够掌舵把向吗?作为国家通讯社,发挥着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以新华社的报道为准”,是新闻界的“规矩”。国内情况纷繁复杂,风风雨雨,没有高度的政策水平、领导艺术能够把握导向吗?何况他麾下是一万多人的队伍啊,国内的、国外的,方方面面,率领起来不也要魄力和艺术吗?……他从事的事业是博大精深的。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第一章 汪洋里一只小船
“杞人”忧天
小船,载满了爱
风雨飘摇
获得大地
“挽国魂于童蒙”
大同中学聚“群鸥”
文学和新闻的摇篮
红灯笼的故事
1937年没有花香

第二章 大河向东流
浪急风陵渡
烽火连三年
家书抵万金
鱼水相依,生死与共

第三章 黄河转了两个弯儿
黄河转了一个弯儿
作家梦
黄河又转了一个弯儿
第一个冲击波
《雁翎队》起航
第一次风浪

第四章 白山黑水之间
风雪万里图
与狼棍共舞
雁门关的烧饼真香
享受现代化
分白糖
火车就是推的
雪原的灯火
为东北抗日联军英雄立传
历史的遗憾
兵临城下
“重庆”号历险
红盖头
“拔剑长歌一世雄”

第五章 南征
良师益友
回河南故乡
“从天上掉下一个儿子”
啊,父老乡亲!
淮河船夫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鲜血的滋育
同长沙一起狂欢
怀念陶铸
庄严的承诺
息息相关的情谊

第六章 黄浦江畔的岁月
“不要外行领导内行”
鼓励记者成名成家
“我们这里没有右派”

第七章 沉痛的反思
“荒谬可笑的插曲”
“卫星”不能再放了!
痛定思痛

第八章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怎样写成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河南三兄弟”同回故乡
焦裕禄出场的序幕
终于找到了“这一个”
踏着焦裕禄的脚印
敢于突破“禁区”
泪洒稿纸
七易其稿,精益求精
《焦裕禄》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真实就是力量,就是生命”
整个中国被感动了
穆青想象着,以焦裕禄为榜样干下去

第九章 “历史会作出公正的鉴定”
寒冷的夏季
“一代人的悲剧”
有人说“《焦裕禄》是棵大毒草”
受难时,家乡父老亲人给了他温暖和支持
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

第十章 震动全国新闻界的“朱穆李事件"
秘密联络,异乎寻常的举动
朱穆之、穆青、李琴联名上书状告江青
悼念周总理,悲愤中穆青与“四人帮”软顶硬抗
“四人帮”对穆青“新账老账一齐算”
天亮了!

第十一章 早春吹来希望的风
《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新华社239字的消息
震撼了全国
日程表之外,邓小平来到新华社
“法庭外的起诉书”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部人民英雄的颂歌
文不感人誓不休!
从沙窝里“刨”出一个典型
“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

第十二章 站在时代的潮头
冲破极左寒气的包围,提倡记者“讲真话”
为田野的新曙光报晓
《百鸟朝凤》——以河南故乡为采访和调查研究基地
农家院里的欢笑声
一曲《抢财神》欢畅、明快、风趣,响遍全国
黄牛曲
短小精悍的中原唢呐鸣奏
珠江三角洲是“白区”吗
为中州新潮擂鼓助阵
春江浪头看“三波”,预见中国农村改革势头
歌颂家乡人民“跨世纪的创业”

第十三章 百姓情结——“穆青现象”
涑水河畔情意长
植树模范“老坚决”更是“老家的亲人”
两棵樱桃树
友谊树的年轮
老人弥留之际呼唤着“穆青穆青
穆青给“老坚决”写碑文,也为新闻界树起一座丰碑
“金顶谢花酥”盛果时节
穆青抚摩着红旗渠劳模任羊成腰间的一圈伤疤,
眼里涌出泪水
“文革”的狂涛冲来,写红旗渠的计划被迫中断
25年后相见,穆青对任羊成说:“我欠你一笔债。”
漫天飞雪,穆青与红旗渠劳模手拉着手流泪
《两张闪光的照片》
“欠多少父老相思债!”

第十四章 为人民呼唤焦裕禄
反腐倡廉,全国再次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三个老搭档和群众一起开“说真话会”
《人民呼唤焦裕禄》又一次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
穆青说:“我们心里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
他题写最多的是“勿忘人民”
不信东风唤不回

第十五章 寻找活着的“焦裕禄"
这山里汉子使他想起了焦裕禄
穆青的《难忘那双手》,是刻在青山上的碑文
穆青参加了辉县“老头队”
一条北干渠,又重重压在穆青心头
“穆青是第十一个共产党员”
有人把《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当“大毒草”批判
桃源结谊

第十六章 翱翔于彩色的世界
人们惊异地发现他拥有一个彩色的世界
《彩色的世界》——“两翼齐飞”的样本
艺术家的情韵和哲学家的思考
他更热爱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文明创造
智慧、专心、真挚地追求美
他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心灵相通
他看到“诗情画意”的背后

第十七章 “平民社长"的人格魅力
穆青带兵——“爱才、重才、育才、用才”
让大家甩开膀子干
在风雨中保护干部
“想升官发财的人不要到新华社来!”
为记者、编辑、评论员成名成家搭建广阔的“舞台”
“成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如何做人”
堂堂正正,别无所求
《穆青书法》:正气、骨气、豪气、才气
“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
一面新闻改革的大旗——“两翼齐飞”
新闻改革的又一面大旗:用散文手法写新闻

第十八章 再剪晚霞作征袍
著我炎黄气概
神州锦绣画不尽
“当记者不能论年龄,只要跑得动就跑”
“记者应当是美的传播者”
为中州风采添光
穆青常常提到两个人物
一个完美的句号——《穆青摄影》

第十九章 长歌当哭师友情
悲歌祭恩师
永远不灭的“红灯笼”
“青铜骑士”前,穆青思念华山潸然泪下
怀念姚雪垠:一个大写的人生
“永别了,知我爱我的永清哥

第二十章 情怀无限精神长青
激情与勤奋
“人民的信赖是对记者的最高奖赏”
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第二十一章 品味穆青日记
打开一个宝库
时代的报告和历史的真实记录
自我的人格素描
未发表的散文作品集

第二十二章 穆青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永难忘怀的一天
感谢新华社的同仁们
“没有穆青,焦裕禄也不会这样出名!”
寻找穆青心中的“红灯笼”
太行山水情
红旗渠畔,情似水长
《人民心,笔墨情——穆青同志在河南》为我们写好书
增添了信心
友谊树和38棵银杏树
老人节在穆青家吃饭
珍藏在箱底的红盖头
原汁原味的故事
“激情社长”一瞥
飞雪惊雷
跟踪追迹
郁金香盛开了
最后一次看望穆老
在“旗舰”后面,万舰竞发
附录 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
开展向穆青学习活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