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5768
  • 作      者:
    罗志田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倾向就是胡适等推动的整理国故,不少人甚至以运动称之。这一后来引起较多质疑的运动,确曾一度风靡,大量老中青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时在金陵神学院读书的朱维之于1927年观察到:年来整理国故的空气,弥漫全国。老的少的,莫不以国学为大事。各大学争前恐后地设立国学门或国学系,各杂志也纷纷置国学栏。
  这些争先恐后设立的国学机构中,成立在先的北大国学门在当时影响最大。其他各大学的国学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整理国故和北大国学门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共同之处,并不能掩盖彼此间很多明显的歧异。与胡适态度不同的陈独秀,稍早就曾对国学是什么提出质疑,他的结论是: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对于一些真正接受了西方新学术取向的少壮学人,这样含混糊涂的国学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学术认同。在一般人那里,国学的含混更使得提倡者不一定是受惠者。如朱维之所注意到的,整理国故空气弥漫全国的结果,乃是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被钞写得洛阳纸贵。
  1章太炎本不认同胡适等人的运动;梁启超虽有跟着少年跑的意愿,却也仅半推半就,向被胡适看作与我们不同的他们。
  2简言之,胡适等人并未将章、梁视为同道,而其推动的整理国故竟使章、梁受益,显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国学的含糊与多歧,乃是当时的常态。也因此,当年或欣然或勉强地接受国学这一认同的趋新群体,往往在国学的界定上大做文章。或可以说,国学能够风靡,部分正因其认同模糊。这虽曾引起一些人想要澄清何为国学的努力,却也因此而更具包容性。
展开
内容介绍
  《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主要内容包括: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的新说及争议、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等。
展开
精彩书评
  历史的共性,本蕴藏于、也可以展现在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之中。所谓学术史,最好让读者看到学者怎样治学,并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之中展现学术思想观念的发展进程。本书讨论近代经典淡出之后中国史学的转交与延续,采取“见之于行事”的取向,既注重一些机构和学术流派的演化履迹,更回到“学术”的产生过程中,将洽学取向落实在具体学人身上;即不仅摘取其言论,而是将每一立说者还原到具体学术观念、取向的创立以及当时学术争辩的场景中,以避免人的过度抽象化(甚或“物化”)。期能借此揭示20世纪中国史学转变与延续的一些重要特征。
  ——罗志田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倾向就是胡适等推动的整理国故,不少人甚至以运动称之。这一后来引起较多质疑的运动,确曾一度风靡,大量老中青学者,都曾不同程度地参与。时在金陵神学院读书的朱维之于1927年观察到:年来整理国故的空气,弥漫全国。老的少的,莫不以国学为大事。各大学争前恐后地设立国学门或国学系,各杂志也纷纷置国学栏。
  这些争先恐后设立的国学机构中,成立在先的北大国学门在当时影响最大。其他各大学的国学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整理国故和北大国学门的影响。不过,这样的共同之处,并不能掩盖彼此间很多明显的歧异。与胡适态度不同的陈独秀,稍早就曾对国学是什么提出质疑,他的结论是: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对于一些真正接受了西方新学术取向的少壮学人,这样含混糊涂的国学当然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学术认同。在一般人那里,国学的含混更使得提倡者不一定是受惠者。如朱维之所注意到的,整理国故空气弥漫全国的结果,乃是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被钞写得洛阳纸贵。章太炎本不认同胡适等人的运动;梁启超虽有跟着少年跑的意愿,却也仅半推半就,向被胡适看作与我们不同的他们。简言之,胡适等人并未将章、梁视为同道,而其推动的整理国故竟使章、梁受益,显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国学的含糊与多歧,乃是当时的常态。也因此,当年或欣然或勉强地接受国学这一认同的趋新群体,往往在国学的界定上大做文章。或可以说,国学能够风靡,部分正因其认同模糊。这虽曾引起一些人想要澄清何为国学的努力,却也因此而更具包容性。
  ……
展开
目录
自序
引论:经典淡出之后的读书人
上篇 学术的履迹
一次宁静的革命:吴宓与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
《古史辨》的时代语境和学理基础
——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
转变与延续:六十年来的中国史学
——偏重中国近代史研究

下篇 学人与学术
道亦方法?章太炎、胡适等人关于“一以贯之”
的新说及争议
陈寅恪的文字意趣及其“独立精神”
有教无类:中古文化与政治的互动
——读陈寅恪隋唐两论札记
陈寅恪、傅斯年的史学与现代中国
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附录一 两岸史学与史家
——《思想》杂志的访谈
附录二 学无常师: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