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针刺迎香穴时,针尖向上直达下睛明穴,进针深度1~2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或麻串感为度;太阳透下关,用毫针弯刺法,从太阳穴进针,针尖平斜向下,轻捻缓进,通过颧弓直达下关穴,深度2~3寸,此穴要求严格消毒,并注意避开小血管,以免造成皮下血肿,出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穴位l~3分钟;地仓透人中,针尖由地仓穴沿皮斜刺直达鼻中隔前方人中穴,令口唇周围肌肉有收紧感为度;阳白穴沿皮透向攒竹穴,以眉尖有收紧感为度;风池穴向对侧眼眶下缘进针,深度1~1.5寸,施捻转泻法;合谷针健侧,先直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上斜刺,深度1~1.5寸,以有气行感向上传导为佳。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效]针刺1周后,患者自觉患侧面部麻木感减轻,余症无变化。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右眼睑稍能活动,鼓气时仍觉右侧腮部无力。继续治疗至40天,右侧额纹恢复,口角不歪,眼睑闭合自如,诸症悉平。[分析]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以病侧面肌运动障碍、皱额消失、眼睑不能闭合、口角下垂、说话漏风、口角流涎等为主要特征,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管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面神经麻痹一般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两种。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枢型眼睛闭合正常,两侧额纹对称;周围型则有眼睑不能闭合,患侧额纹减少或缺失。本例患者为浴后面部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内侵,客于阳明、太阳、少阳经脉,肌筋失于濡养而发本病。迎香为手阳明经穴,以针刺之并透向下睛明穴,可疏通阳明、太阳二经气血,对纠正口喁、目睛不合有较好的疗效。配风池以祛风散寒。太阳、下关、地仓、人中、阳白、攒竹等局部腧穴透刺疏通经络之力较强,远取合谷以疏通阳明经气。诸穴合用,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疗效显著。
3.目涩
(1)概述:目涩是泪液不足而导致的眼目干涩,又称“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等。《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又,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肾主津液,上润目珠;脾输精气,贯于目,脾气上升,则目窍通利;肺为气主,气和则目明。故本病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关系,以气血津液亏虚、阴精耗伤为主要病机。故《诸病源候论·目涩候》云:“其液竭者,则目涩。”对本病的针灸治疗,《针灸集验》有“目赤肿翳羞明隐涩取上星、百会、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髎、太阳、合谷”的记载。《针灸处方学》谓睛明“统治各种目疾。”西医学中的干眼症、视屏终端综合征等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2)病例:陈某,女,26岁。[主诉]双眼干涩、发痒5个月。[现病史]患者从事文员工作,每日常面对电脑屏幕。5个月前,患者自觉双眼干涩、有痒感,偶有异物感或烧灼感,遇光则眼部不适,甚至流泪,左眼症状略轻于右眼,自觉视力未受明显影响。发病2个月后,于某医院就诊,给予外用滴眼液,只能暂缓症状,病情无明显改善。后转至某医院进行针灸治疗10次,病情好转,但因工作原因,未继续进行治疗。近日自觉眼部不适,干涩、发痒、畏光,眼部易疲劳,分泌物增多,遂前来针灸科就诊。面色略黄,舌暗红少苔,脉细数。[既往史]2次人工流产史。[查体]患者形体体瘦,皮肤较干,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视力正常,白睛布有血丝,有分泌物。泪液分泌量测定示:左眼8mm,右眼Smm;泪膜破裂时间:左眼Ss,右眼3s;泪液渗透压:左329mosm/L,右328mosm/L。[诊断]中医:目涩。西医:干眼症。[病机]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患者曾做流产手术,本就耗血伤阴,又从事久坐少动之工作,愈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加之久视电脑屏幕,长时间不眨眼,眼部泪液分泌减少,故出现眼睛干涩。肝阴不足,郁而化热,则眼部干痒、有烧灼感。
[治则]滋阴养血,清热润目。
[取穴]
主穴:迎香透下睛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