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东吴靠孙刘联盟的力量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为袭取荆州,孙权又“不惜屈身忍辱”,派人“诣操请降”,以此作为代价,缓和了孙、曹之间的敌对矛盾。孙权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袭取荆州时面临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局面,以保证夺取荆州目标的顺利实现。
孙权虽然袭杀关羽,夺得了荆州,但却不想让吴蜀联盟永远破裂下去,而让曹魏得利。因而当刘备为关羽复仇而率师伐吴时,他立刻“遣使求和,并晓之以利害”。当他明白吴蜀之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的时候,又展开联魏外交,遣使卑辞奉章,向曹魏称藩,并亲领百官出城,接受曹丕的封王称号。当东吴朝野上下反对向曹丕屈辱称臣时,孙权抬出汉高祖刘邦来为自己辩护:“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孙权这样做的目的,连曹丕方面的谋士刘晔也看出来了。他说孙权之称臣只因为:“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寡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则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三国志·魏书·刘晔传》)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如果曹魏再乘机夹攻,东吴的灭亡便指日可待了。孙权见策知变,开展了联魏外交,防止了“蜀攻其外,魏袭其内”的最坏局面的出现,使东吴得以集中全力迎战刘备,从而保证了夷陵大战的胜利。
关于吴蜀矛盾在利益、魏吴矛盾在存亡这一点,孙权还是看得清楚的。当刘备大败逃回白帝城,曹丕诏札孙权,要他“勉建方略,务全独克”时,孙权不仅不乘胜追击,反而决计回师。当蜀汉力量倜处蜀川,不再对东吴构成威胁之后,孙权又再次和蜀汉结成同盟,双方“戮力一心,同讨魏贼”。
对孙权利用曹、刘矛盾从中捞好处,特别是背信弃义,不惜从盟友背后捅刀子,以夺取荆州之举,后人多有贬斥之词。这些贬斥,也都有其道理。但从当时三国的形势来看,刘备的势力发展最为迅猛,赤壁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公元214年从刘璋手里夺得益州,公元219年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同年,关羽又在荆州发动攻势,围攻樊城曹军,生俘曹操大将于禁,威震华夏,确是出现了周瑜生前最担心的“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局面。当时连曹操都惊恐得要“计徙许都以避其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