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慈禧太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98996
  • 作      者:
    徐彻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彻,1967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1年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生毕业,是中国晚清史学者。著作颇丰,著有《徐彻晚清史论》、《光绪帝本传》、《建储争斗》、《张作霖传》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清史上与孝庄甘愿辅佐幼主、宅心仁厚的精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以垂帘听政闻名的慈禧。她嗜权如命,牢牢控制大政达40多年,直接影响了晚清的政治格局。《慈禧太后》以文献史料为依据,并辅以相应图片,用通俗的笔触,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女统治者作了全面系统的展示,分析客观,评价允正,为读者了解传主的一生提供了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两宫皇太后欲要夺回皇权,必须首先冲破肃顺们的包围,同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取得联系。两宫太后本来想向北京派出密使,直接同恭亲王奕訢联系。但思忖再三,感到既不安全,又耽误时间,就采取了密信联络的方法。
  稗史记载,据说为了同恭亲王奕訢取得联系,两宫太后秘密地往北京派遣了密使。两宫向北京派遣密使之说真的可靠吗?两宫向北京派遣密使了吗?这位密使又是谁呢?
  关于密使,野史似有三种说法。
  第一说是太监安德海。《慈禧外纪》记道:“太后有一太监,名安德海,最为信任,每日遽信于恭王,能直达都中无碍者,皆安之力也。”这个记载含混不清,是说安德海每天亲自赴北京送信,还是他派人每天往北京送信呢?原意似乎是安本人“每日遽信于恭王”。这是办不到的。热河距北京六百余里,路途遥远,加急驿递的谕旨也需一日左右方可送达。一个太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同时,清代祖制家法极严,不准太监干预政事。两宫太后刚刚涉足政坛,也不会为自己找麻烦。此书是两位外国人所写。有些说法是得自传闻。恽宝惠说:“当不至借一内监安德海传递信息;且亦从未闻有此一说,所记不知何据。”
  第二说是侍卫恒起。《晚清宫廷实纪》记道:“因以密旨传侍卫恒起,赍京授慈安弟广科,令其问计于王。王(恭亲王奕訢)正久希其事,遂不惜违反家法及文宗委任辅政禁遏牝朝之旨,欣然同意。适王再奏请赴行在谒梓宫,得允,遂即日起程。”(吴相湘:《晚清宫廷实纪》)两宫太后当时受到顾命八大臣严密监视,两宫太后明晃晃地单独派一侍卫恒起携带密旨赴京,不合情理。
  第三说是醇郡王奕譞。《祺祥故事》记道:两宫太后召见醇王。“王既对,孝贞诉如前。醇王言:‘此非恭王不办。’后即令往召恭王。醇王受命,驰还京,三日,与恭王至。军机前辈也,至则递牌入。谒梓宫,因见后,后诉如前。”台湾清史学者庄练用商讨的口吻说:“如果王闿运《祺祥故事》所记不差,则慈禧因为顾命八人发生政争而召来恭王谋行政变,此往召之人,即是恭王之弟醇郡王奕譞了。”也认为是奕譞进京往召恭王的。其实,《祺祥故事》的此段记载,疑窦颇多。六百余里之遥醇王三日往返是不可能的。恭王和他用一天半的时间由京城至热河也不近情理。同时,《热河密札》第七札所记八月一日恭王到达热河,没有提到恭王和醇王一起来。《热河密札》也从未提到醇王赴京这件任何人也瞒不过的大事。而且,自醇王随咸丰帝到达热河后,醇王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热河。王闿运虽是肃顺的高级幕僚,又是肃顺器重的有见解有知识的“通儒”,且是当时人,照理说其所记应是可信的。然而,终因他当时不在热河,也不在北京,某些核心机密他也无从了解。他甚至把董元醇上疏这件人人皆知的事误记为高延祜,就是明证。当然关于高延祜上书,清史学家孟森认为确有其事,但《热河密札》的发现,使孟说不攻自破了。台湾的燕公撰《肃顺被杀和慈禧夺权考证》一文,认为“两宫令醇王赴京密召恭王三日而同至热河,决不可信”。是有道理的。这说明醇郡王奕譞也不是密使。
  综上,太监安得海、侍卫恒起、醇亲王奕譞,都不是密使。那么,谁是密使呢?派没派密使呢?笔者认为,两宫太后根本没有向北京派遣密使。
  理由如次:
  第一,没有必要派密使。两宫太后派密使的目的是为了让恭亲王奕訢尽快来热河,以便当面谋划铲除顾命八大臣的步骤和方法。两宫太后钤印旨准肃顺等代拟的于七月十七日发出的命奕訢“无庸前赴行在”的谕令。她们知道,这是意在割断奕訢同她们的联系。据翁同龢日记载,这道谕旨于七月十九日到达北京。《翁文恭公日记》:“十九日……恭王以办夷务,豫王、周(祖培)、全(庆)以留京,均无庸前赴热河。”奕訢见到这道渝旨,完全洞悉了肃顺们的真正意图。咸丰帝在时,肃顺可以利用咸丰帝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阻止奕訢赴行在。但现庄咸丰帝已宾天,奕訢就不会俯首帖耳,听命于肃顺了。因此,他当即“奏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大约二十一二日,即在咸丰帝死后四五天时,这道奏折已驰送到热河,两宫太后必然亲见,因此七月二十三日正式批准。这道谕旨于七月二十五日送达北京。《翁文恭公日记》二十六日记:“闻恭邸昨日奉旨,准赴热河叩谒梓宫。”也就是说,在咸丰帝死后六天的二十三日(28日),两宫太后就已确切地知道奕訢会很快地到达热河。她们只要耐心地等待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冒险派什么密使。奕訢赴热河的目的是运用合法的手段、通过正当的渠道而达到的。能用公开、合法而安全的方法达到的目的,为什么要采取秘密、非法和冒险的手段呢?
  第二,可靠资料无记载。固然某些稗史有派密使的记载,但一些其他史料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如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道:“然恭亲王遂得于此时奔赴热河,叩谒梓宫。”薛福成自称:“史料一类,涉笔谨严。”他曾任曾国藩的高级幕僚,对当时情况是了解的。他在笔记中没有两宫派密使的记载。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记道:“奕訢奏请面陈议和始末,拜折随赴行在。”这里是说通过正当的渠道而赴行在的,也没有说派密使。最能说明问题是《热河密札》。《热河密札》的前十一札是属于奕訢集团的在热河的军机章京密报热河情况的秘幸。那里根本无一处提到两宫太后派密使的事。当然,就已发现的十二通密札来看,这些密札远非札文的全部。也许在未发现的札文里记有派密使的笔墨。但是,从现有的密札来看,从咸丰帝死到离热返京,热河行在的重大活动与核心机密都有所反映。像派密使这种事关大局的举动是不应没有反映的。反复读《密札》,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也只能认为两宫确实没有派过密使。
  第三,密札代替了密使。从《热河密札》和《翁文恭公日记》来看,奕訢于八月一日(9月5日)抵达热河,八月七日(9月11日)离热返京,八月十二日(9月16日)到京。既然热河和北京之间没有频繁的密使往来,那么,恭王在到热河之前和离开热河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两宫太后和恭王是采用什么方法保持联系的呢?其实,联系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密札。秘密的信函往返是他们互通情报的基本方法。
  发信之地是方略馆,所用印封是方略馆公家印封。方略馆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军机处的档案一律存放于方略馆。方略馆总裁必须是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一般均兼方略馆纂修。他们负责把国内军政大事分类纂辑成书。军机大臣等候召见,或吃饭休息都在方略馆。军机章京也在方略馆休息。这样,方略馆便成为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经常见面的地方。(章乃炜:《清宫述闻》)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利用方略馆公家印封,在发公函的同时装进私信便成为热河和北京邮递往返的最佳通道。方略馆的信函传递是保密而且快速的,通过驿站传递。有这样一个保险而可靠的信息传递方式,就不必派密使了。可以说,密札代替了密使。
  这种传递方式曾经引起肃顺党人的警觉。其中有一个被称作“伯克”的军机章京为了向肃顺党人献媚,想出了一个限制奕一派人利用方略馆印封进行联络的方法。《热河密札》第九札记道:“前日要稽查印封,不准人于方略馆发信。立印封簿,遇该班用若干,随时登记。他人皆不能遵,唯其独写而已。”即在方略馆设立印封簿,用方略馆印封发信都必须登记,以便稽查。这显然是针对奕?党人的。不过,这就触怒了除“伯克”类的军机章京外的所有军机章京,大家都不照办,只有他一人“独写而已”。这是一种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反抗方式。因此,印封簿形同虚设,没能起到限制奕訢与两宫太后秘密联系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北京诞生奇女
一、叶赫传说
二、官宦小姐
三、诞生北京
四、宫中贵人
五、荣升贵妃

第二章 热河脱颖而出
一、激争回銮
二、兄弟嫌隙
三、晋升太后
四、争夺皇权

第三章 两宫一次垂帘
一、秘密谋划
二、政变成功
三、垂帘章程
四、一次垂帘
五、重用奕诉
六、重组军机
七、连诛二臣
八、信用汉人
九、降诏求言
十、夺议政王

第四章 慈禧二次垂帘
一、设算学馆
二、办造船厂
三、诛安得海
四、纳谏停工
五、同治病逝

第五章 光绪亲自执政
一、原军机处
二、慈安病逝
三、慈禧揽权
四、造颐和园
五、慈禧训政
六、光绪亲政
七、帝后两党

第六章 慈禧三次垂帘
一、六十大寿
二、光绪召见
三、慈禧密谋
四、戊戌政变
五、慈禧心声

第七章 慈禧宣战洋人
一、光绪危境
……
第八章 慈禧新政立宪
第九章 两宫相继宾天
第十章 生活铺张奢华
慈禧太后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