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两赋是其晚年代表作。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于公元一○九一年冬,后者作于公元一○九三年,均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苏轼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一九四五年散失民间。一九八二年底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