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学中的“先贤”、书院中的“先贤”与祠庙中的“先贤”三者。本文试图在特定区域范围中,厘清先贤纪念活动在不同场所具有不同的发展脉络,从而说明宋代基层社会实际上有不同层级的先贤祭祀行为。
前面文献回顾提及刘祥光针对明代徽州府学之乡贤祠、名宦祠的研究,说明乡贤祠、名宦祠的设立,正好反映出当时徽州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社会危机,为先贤祠与基层社会建立了实际联系关系。在本文以南宋明州三种脉络先贤祠为主的讨论当中,自然应当注意到不同脉络中的先贤祠可能反映出区域内相对应的发展现象与问题。
简单地说,州县官学最具行政区划的区域观念,是人文历史的重要边界,自然较具区域地方土人的认同意义①;书院与祠庙的影响区域则相对纷歧,未必与行政区划一致。在不同的区域观念影响之下,三种脉络先贤祠所纪念的“先贤”,便具有不同的典范内涵,指涉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
因此,除了勾勒官学、书院、祠庙三种脉络先贤祭祀活动之外,尽可能追寻其各自呈现明州地区士人文化发展的不同面貌。诸如,地方文化(如乡饮酒礼)如何透过先贤祭祀的活动而得到凝聚?地方士人纪念先贤的作为(如设立纪念先贤的书院)是否亦可能影响地方文化(乡里讲学模式)的发展?经由区域研究的研究方法,或许可以建构地方文化与先贤祭祀双向互动的系,而非单向的因果关系。如此一来,或许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地方文化传统与宋代先贤祠的复杂关系。
再者,即便同属于“基层社会中的先贤祠”,州、县不同层级先贤祠仍有值得分疏讨论的空间。诸如先后发展顺序、地方士人重视程度、入祀人物性质等的课题,皆有待进一步厘清。在开展上述讨论的同时,应当注意宋代县级基层社会处于广大农村之中,拥有丰富而坚实的水利组织以及相应的祠庙信仰。县级基层社会的此一特点,促使先贤祠与祠庙信仰中的水旱祈祭传统更容易于此处交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