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曾文正公家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29196
  • 作      者:
    曾国藩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曾文正公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一年前后达30多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这部书中所收录的家书,都是曾国藩为官从政、练兵防务,或者辗转于驿道水路上亲笔书写,信中言之凿凿,情意深深,沁人心脾,动人衷肠,一字一句都是曾国藩发自内心较真实的声音和他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劝勉之言亦见解深刻,读来受益匪浅。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的说法,可见《曾文正公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涵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智慧的人生指导书。
  书信中不但展现了曾国藩博学多识的才华、励志向上的理想追求,心怀天下、体恤苍生的血诚之心,还毫不掩饰地审视了自己敏感、自卑、愚钝、谨小慎微、孤独无助的一面。曾国藩把一个较真实、较鲜活、较全面的自己坦露在世人面前。曾氏家书包罗万象,从饮食着装、小毛病与大智慧、说话习惯和语气、静心研读与斡旋官场、辉煌的自豪与失落的自省、克己慎独到谕儿女、劝兄弟、敬长辈、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均有体现;曾氏如何从平凡的开始到非凡的跨越,为何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诸多名人都倍加推崇的精神偶像,其家族为何绵延长存,成为影响世界的百年家族,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然会一一找到答案,并受用一生。

展开
内容介绍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作品。首现于1879年,由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勘,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是迄今为止比较、经典的版本。《曾文正公家书》即以此为蓝本,并把《曾国藩家训》融入其中去,针对原书中有疑问、错漏之处予以校正,另外还汲取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版本正统,内容精粹,堪为曾国藩学问的推荐读本。
  另外,为了让读者方便阅读,对曾国藩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曾文正公家书》按照曾国藩一生重要的四个时期进行了分卷:在京为官时期、镇压太平天国时期、镇压捻军时期和办理天津教案时期。与此同时,《曾文正公家书》还附有宣统本的《曾国藩日记》,与《曾文正公家书》相呼应。

展开
精彩书评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文正公家书》。

  ——南怀瑾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曾文正公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者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

  ——唐浩明

展开
精彩书摘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大人膝下: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男在汉口寄家信,付湘潭人和纸行,不知已收到否?后于二十一日在汉口开车,二人共雇二把手小车六辆,男占三辆半。行三百余里,至河南八里汊度岁。正月初二日开车,初七日至周家口,即换大车。雇三套篷车二辆,每套钱十五千文。男占四套,朱占二套。初九日开车,十二日至河南省城,拜客耽搁四天,获百余金。十六日起行,即于是日三更,趁风平浪静,径渡黄河。二十八日到京。一路清吉平安,天气亦好,惟过年二天微雪耳。  到京在长郡会馆卸车。二月初一日移寓南横街千佛庵。屋四间,每月赁钱四千文,与梅、陈二人居址甚近。三人联会,间日一课,每课一赋一诗誊真。初八日是汤中堂老师大课,题“智若禹之行水赋”,以“行所无事则智大矣”为韵,诗题赋得“池面鱼吹柳絮行”,得“吹”字。三月尚有大课一次。同年未到者不过一二人,梅、陈二人皆正月始到。岱云江南、山东之行无甚佳处,到京除偿债外,不过存二三百金,又有八口之家。  男路上用去百金,刻下光景颇好。接家眷之说,郑小珊现无回信。伊若允诺,似尽妥妙;如其不可,则另图善计,或缓一二年亦可,因儿子太小故也。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丹阁叔大作亦望寄示。男在京一切谨慎,家中尽可放心。  又禀者,大行皇后于正月十一日升遐,百日以内禁剃发,期年禁燕会音乐。何仙槎年伯于二月初五日溘逝。是日男在何家早饭,并未闻其大病,不数刻而凶问至矣。殁后,加太子太保衔。其次子何子毅已于去年十一月物故。自前年出京后,同乡相继殂逝者:夏一卿、李高衢、杨宝筠三主事,熊子谦、谢讱庵及何氏父子凡七人。光景为之一变。  男现慎保身体,自奉颇厚。季仙九师升正詹,放浙江学政,初十日出京。廖钰夫师升尚书。吴甄甫师任福建巡抚。朱师、徐师灵榇并已回南矣。  ……
展开
目录

卷一 道光二十年-咸丰元年(1840-1851)
卷二 咸丰二年-同治三年(1852-1864)
卷三 同治四年-同治六年(1865-1867)
卷四 同治六年-同治十一年(1867-1872)
附:曾国藩家谱
附:曾国藩日记
曾文正公

卷一 道光二十年-咸丰元年(1840-1851)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年四月十五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禀父亲(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禀父亲(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禀父亲(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十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致温甫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致澄侯、叔淳、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致温甫、沅甫两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启叔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启叔父(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启叔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致子植、季洪二弟(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禀祖父(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致澄侯、子植、季洪三弟(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禀叔父母(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禀父母(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致诸弟(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致诸弟(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禀父母(道光三十年三月三十日)
致温甫、沅甫、季洪三弟(咸丰元年三月初四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三月十二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六月初一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七月初八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八月十三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致诸弟(咸丰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