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1,了解这些难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41434
  • 作      者:
    余秋雨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
收藏
编辑推荐

★余秋雨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必修课!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太多了!”“太难了!”“记不住!”“有用吗?”

【国民作家】【教育专家】【传播中国文化的坐标式人物】余秋雨

以“数十年考察、研究、写作”积累+“文化大散文”文体+数十年讲台功力

为你讲述精简、通俗、好玩、实用的中国文化


★全面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中国文化的“骨架”

6大朝代系列: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明清;

3家主体思想:儒家-理想人格,佛教-“空”与“度”,道家-“小宇宙”与“大宇宙”

1个历史迷思:中国为何会成为唯YI不中断的古文明?


★30+关键人物,激活中国文化的“灵魂”

精选关键人物,“以心带史”,激活文化灵魂;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物性格、思想精华和代表作品: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屈原、司马迁、曹操、王羲之、陶渊明;李白、杜甫、颜真卿、苏东坡、李清照、陆游、王阳明、关汉卿、曹雪芹……


★50+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血肉”

梳理历代大文体,精选50+经典作品,均为部编版教材要求掌握篇目

古代典籍:《诗经》《老子》《论语》《史记》

古诗文:《离骚》《逍遥游》《报任安书》《桃花源记》,必背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经典戏剧作品:《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


★成为一个更理想的中国人

【知识】系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体系,奠定人文素养基石

【思维】全球视野,抽象思考能力,思辩的认知方法

【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美学、文学鉴赏能力

【人格】学会发现、表达真善美,勇于追求、创造真善美


展开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美学家、史学家、探险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guojia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自本世纪初年开始,他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总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处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秋雨书院”。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很快达到了六千万,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1.《了解这些难题》


远古神话、文明门槛、青铜时代、百家争鸣、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唐宋风华、君子之道、佛道思想、集体人格、利弊得失……

以全球视野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以大框架、大脉络的极简方式讲述中国上自神话时期下至近代的文化发展进程,介绍古代中国的精神主体儒释道思想,以辩证方式梳理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余老师以平易可亲的文笔将这些重大课题娓娓讲述,为青少年读者建立起轮廓清晰的历史文化大框架,使他们了解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功绩,获得坚实的人文素养知识和看待问题的国际眼光,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思辨能力。


2.《记住这些名字》


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陶渊明、王羲之、李白、杜甫、李清照、苏东坡、王阳明、关汉卿、曹雪芹……

讲述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者,包括思想家、诗人、史学家、画家、书法家、戏剧家、小说家等。余老师以优美的文化大散文,一一讲述他们的传奇人生、气度神貌和惊世杰作,使青少年读者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明白精神创造的艰辛与伟大。


3.《熟读这些作品》


《诗经》、《离骚》、《老子》、《逍遥游》、《史记》、《归去来兮辞》、必记唐诗五十首、必记宋词四十首、《牡丹亭》、《窦娥冤》、四大名著……

梳理上自《诗经》下至明清小说的历代大文体和文学概况,进而精选出青少年应该熟读、记忆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还将部分艰深的篇章翻译成了优美通俗的现代散文,让青少年直面原典、拥抱古今,使他们获得高标准的文学欣赏眼光,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展开
精彩书评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 何勇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排第几?

中国文化终于跨越了。我们不能不问,中国的跨越,在全世界是第几名?

很多年轻朋友天真地希望在古代世界,什么都是中国第一,更何况是跨越文明门槛这样的排名。但是很遗憾,中国肯定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是不是第三,还有待商榷。

第一名、第二名是谁?是巴比伦文化和埃及文化。它们两个由谁排在前面,国际学术界观点不一。我经过比较和犹豫,选了巴比伦第一,埃及紧随其后。这两种文化跨越的时间比较靠近,都比中国文化早了一千多年。

巴比伦文化,也可以从地理方位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即两河文化。哪两条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这是最早流入小学历史课本的河。在中国文化跨越文明门槛的一千多年前,这里已经创造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城邦,制定了法典,发明了耕犁,冶炼了青铜,甚至已经开始研究数学和天文学。

尼罗河边的埃及文化也跨越得早。同样在中国文化跨越门槛的一千年前,上埃及和下埃及获得了统一,以国家形态建立了法老专制,创造了象形文字,然后一步步建造了至今仍震撼人心的金字塔、女王殿、帝王谷和太阳神庙。

印度文化也可以称作两河文化,指的是印度河和恒河。就早期而言,印度河更重要。这种文化的成熟期,应该与中国文化差不多,都在巴比伦文化和埃及文化的千年之后。因此,谁是第三名,谁是第四名,常常很难定夺。但是,自从我在二十世纪末的一天深夜,冒险穿过辽阔的恐怖主义地区,来到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遗址,想法变了。早在中国文化跨越门槛之前,那里居然有了相当完整的城市设施,连排水系统、浴池、会议厅、防御塔,都一应俱全,也有了青铜器和纺织业。

当然,中国文化的遗址,特别是跨越文明门槛前后的遗址,还在被不断发掘出来,我只要一听到信息就会赶过去实地考察。但到目前,我还是把中国文化跨越门槛的时间,放在第四位。


第四位就第四位吧,而我又要紧接着论定:唯有这第四位,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

对于这个论定,我曾以生命进行体验。我冒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的恐怖荒原,亲自考察其他三大古文化的现场遗留,来感知各种不同的湮灭状态和中断状态。

先说我考察的第一种古文化——巴比伦文化。

这个人类古文明的第一胜地,是一个永久的战场。战争哪儿都会有,但是这个地方却不一样,一马平川,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吸引着一切掠夺者和征服者的目光。因此,这里永远是战马奔腾、杀声震天。更麻烦的是,这片诱人的土地缺少地理纵深,缺少回旋余地,缺少山川障碍,因此在频繁的战乱中就很难保存文化了。它的文字、法典、耕犁、数学,以及城邦,一次次被踩在马蹄之下。有的入侵者生怕当地人保存文化记忆,还会挖开大河的堤岸来一次次冲刷。那两条大河,即使不挖开堤岸也会经常洪水泛滥,成为战争的帮凶。因此,那儿从古到今,都充满着不安全感,永远可以听到在血泊、硝烟中流浪的凄楚歌声。

我在巴比伦文化遗址考察的感受颇为哀伤,有兴趣的年轻朋友可参阅我的《千年一叹》。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太幸运了。在地理上,中国西北部和西南部都有世界级的高山,而北部是沙漠,东部是大海,外敌不容易入侵。内战虽然很多,但内战双方都只想把持中国文化而不是消灭中国文化,因此没有文化上的存废忧虑。而且,中国幅员辽阔,遇到战争和自然灾害也有流转和迁徙的足够空间。正是这种流转和迁徙,保存了文化。


再说第二种,埃及文化。

埃及文化的失落,最让人震撼的是人种和血缘的失落。建造金字塔、女王殿、帝王谷、太阳神庙的杰出英才们,他们的后代到哪儿去了?

我说过,文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也就是具有共同遗传因子的血脉人群。因此,法老的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那些巨石和殿阙,更重要的是血缘人群。在埃及,这个话题比较悲凉,目睹一批又一批的外来人带着自己的文化长期职掌着这里的主导权。在首都开罗的阿拉伯人和亚历山大港的白种人之中,很难发现法老后代的踪影。我心中的埃及文化的人格遗产,找不到了。

在地理环境上,埃及文化倒是比较安全。大沙漠是大屏障,不容易遭受外来侵略,而尼罗河又水势平缓,与常常发生水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不一样。但是,长久的安定使埃及文明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在乎多方沟通。这样,埃及可以集中惊人的力量营造大量雄伟的建筑,似乎也没有发生过太多冲突,因此也不必像巴比伦文化那样早早地制定法典,因为法老的话就是法律。这一切,使埃及文化从“不必理解”变成了“不可理解”。而这种“不可理解”,正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神圣光环的刻意追求。

太阳神庙巨柱上的象形文字,一直没有人完全读懂。想当年,种种文件和文告,只要那些能写能读的少数祭司一走,就立即变成了无解天书。

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化与它形成了巨大区别。中国文化历来不追求故弄玄虚的神秘,所有的文字都是“现世通码”,力求广为传播。连甲骨文,即便在几千年后发现时也很快就被基本读懂,更不必说在甲骨文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壮举了。这种企图与广大臣民沟通的思维,使中国文化不可能枯萎在一个冷僻的高处。那番易解易懂的文字语言,成了中国文化“贴地流传,生生不息”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与埃及文化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血缘后代的特点相比,中国文化恰恰把“祖先崇拜、传宗接代”当作重要的精神价值。与古埃及的社会结构不同,中国的姓氏宗亲是很难动摇的社会基座,孔子甚至希望朝廷也能以家庭为范本。因此,中国的血缘文化永远都在,处处都在,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后裔。

从开罗到卢克索,我一连穿行了七个农业省。在那么长的路途中,我没有看到一处呈现出中国农民式的勤奋。他们种得很粗疏、很随意,收得也很粗疏、很随意。在田头劳动的人很少,但又显然不是因为实现了机械化。这个对比,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农耕文化“聚族而居,紧追时令”的基本生态。正是这种生态,决定了多数中国人的勤劳、刻苦、固执、顺天、守序的共同习惯。


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都城遗址,每一项都不比巴比伦文化和埃及文化逊色。但是,就像后来印度历史频频出现的骤然中断一样,这种文化不知怎么就消失了,完全没有为后人留下它消失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印度文化在宗教、天文、数学等方面对全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它的步履实在过于变幻莫测,让很多历史学家都一头雾水。它有过太多的“对手”和“主子”,有过太多的信仰和传统,有过太多的尊荣和屈辱,有过太多的分裂和崩溃,结果,文化的灵魂散了神,混沌一片。它的很多优秀的文化就像一片片云霞一样在天上飘过,稍稍走神就找不到了。

印度文化中,那片最美丽、最高雅的云霞就是佛教。即便是在四大古文化的整体中,佛教也是唯一具有全球价值的珍宝,但在印度本土,却已在九世纪严重衰微,十三世纪彻底消亡。在本土消亡之后,佛教在世界各地流传,直到十九世纪后传回,可惜传回的也只成为一支小小的细流,未能成为印度文化的主流。主流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与印度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在传承上至少有两个点不同。

第一,始终保持着一个稳定的主体构架。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周易》为起点的哲思,以《诗经》为起点的文采,代代得以流传,并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以诸子各家为代表的经典范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文事可以日新月异,但主干却是风雨不倒。只要主干不倒,文化大盘即使衰落也不会中断。

第二,始终保持着几副严峻而可信赖的选择目光,构成稳定的留存。这是从《春秋》到司马迁形成的传统,使中国文化在行进的大道上出现了优胜劣汰、高低分明、防止堵塞的监察机制。而印度,恰恰缺少他们的“司马迁”。于是,历史和想象互相不分,真实和传说严重混淆。结果很有趣,历史消亡在想象中,真实中断在传说中。


展开
目录

《1.了解这些难题》

第一节 “文化”是什么 001

第二节 最短的文化定义 007

第三节 神话:集体人格的“故乡” 013

第四节 文明的门槛 020

第五节 我们排第几? 025

第六节 中国文化的生命基元 034

第七节 最初的审美信号 038

第八节 奠基时代 042

第九节 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 045

第十节 秦汉王朝的文化选择 051

第十一节 凿通西域 057

第十二节 难忘魏晋 059

第十三节 北方的马蹄声 066

第十四节 云冈石窟: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070

第十五节 凉州风范 078

第十六节 长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 088

第十七节 精神格局和整体诗性 094

第十八节 宋朝的生态文化 103

第十九节 迟到的原因 115

第二十节 明清两代的沉闷 122

第二十一节 神秘的歌声 132

第二十二节 儒佛道:中国文化的人格选择 139

第二十三节 君子之道一:成人之美 143

第二十四节 君子之道二:和而不同 150

第二十五节 君子之道三:坦荡荡 154

第二十六节 君子之道四:彬彬有礼 157

第二十七节 君子之道五:君子知耻 163

第二十八节 佛教传入中国 170

第二十九节 佛家的“空”与“度” 178

第三十节 道家的“大宇宙”与“小宇宙” 185

第三十一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一:体量巨大 196

第三十二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二:从未远征 199

第三十三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三:以统为大 203

第三十四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四:避开极端 206

第三十五节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五:科举制度 209

第三十六节 中国文化的弱项 21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