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到1999年,是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十年,“魔岩三杰”的影响力和传奇,崔健教父地位的奠定,都在这十年发生,而孕育这一切的土壤,是在北京,这是当时中国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选择。那十年,是北京文艺圈的“野生”年代,它自由、丰富、浪漫、奇幻,汇聚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也写就了一篇又一篇传奇乐章。
高原作为摇滚这些年的核心见证人和参与者,以摄影师的身份用影像记录下了当时的人和事,日常与炫目,颓废与热血,青春与真挚。本书以高原拍摄的百余张未曾披露过的珍贵照片为线索,穿插老狼、张楚、郑钧等人的口述和采访,用影像和文字,全面展现了中国摇滚乐伊始不可复制也不会再有的传奇时代,她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北京故事”,也为我们了解20世纪90 年代的都市,以及大批理想化青年的文艺生存状态提供了珍贵资料。
北京故事
娄烨
见到高原,看了一些她的书稿,听了一下,了解了大致意思,大概还是想继续“把青春唱完”。
那是一本前一段时间很喜欢的书。那些影像和文字,唤起很多的私人的记忆,
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那些曾经经历的和道听途说的事,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时间坐标。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个坐标找到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往事和青春。真的很幸运还有这样的一个坐标存在,那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留住了那个时候的状态。那些无意义、混乱、茫然、空虚、纠结、疯狂、无聊高原差不多是在几十 年后以影像重写了一次“高级动物”。
那些曾被指责的年幼无知,年轻气盛、桀骜不驯,不理性,不规矩,不安分等所有种种,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的珍贵,那样的意义非凡。那时人们曾经觉得生活在困难桎梏之中无法摆脱,相信以后的未来肯定可以更自由,而现在看来,那时候才是自由。
1987年,当时我在电影学院上学,正在拍摄短片作业《无照行驶》。片尾是 当时的六里桥摩托车二手市场的记录段落,使用的配乐是崔健的“这个世界变化快”。那是当时所有人都会哼唱的歌。
1992年,《周末情人》剧中的摇滚段落,找李杰来为影片写歌,并请他用吉它即兴为影片配乐,他把当时他的几个哥们儿叫过来棚里帮忙,记不清都是谁了,好像有窦唯,大家忙乎一晚上。然后李杰把音乐作者改成乐队的名字叫“十月婴儿”。
1997年,在上海筹备《苏州河》。在一次与周迅的聊天中,她随意哼唱了一首歌曲,很好听,我顺手拿起dv拍了下来,并且问她是谁的歌,她说是窦鹏。这就有了后来片中周迅扮演的牡丹的即兴演唱,以及片尾歌曲“恍惚的眼前”。
2004年,在为《颐和园》的音乐工作,一直在为1989年的夏天选择歌曲,太多了,完全选不过来,经过反复纠结,最后选择了青年学生在卡车上唱崔健的“一无所有”, 而学军段落选择了窦唯的“Don't break my heart”。那是一次致敬。
而比致敬更重要的是记忆。
从崔健、窦唯、张楚、张炬、吴伟、小何到惘闻、沼泽、李志、尧十三从“一无所有”、“一块红布”、“Don't break my heart”、“无地自容”到“关于郑州的记忆”、“人民不需要自由”、“我想弹琴给你听”、“他妈的”这些名字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构成了另一种历史,成为某种范围的公共记忆。就像高原的那些照片以及背后的当事人诉说的故事一样,成为今天的重要参照,这是过去的幸运,也是应该是今天的幸运,因为通过这些影像和文字的记忆,也许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曾经做了些什么,我们都是些什么人,我们在哪里
2008年,我为《春风沉醉的夜晚》音乐工作的时候一遍遍重听窦唯、文斌和王晓芳的“暮良文王”。然后联络了当时的影片作曲,我的好朋友伊朗作曲家 PeymanYazidanian,向他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能不能呼应“暮良文王”的音乐以及配器风格,来做影片的音乐,就像是一次对话。他很严肃的回答我说要听整个的“暮良文王”,我们就立刻把整个专辑传送给他。一天以后,他回复我说,他太喜欢了。记得当时大家都很感动。
2010年,在三里屯的酒吧拍摄《花》的北京部分。有一段酒吧演唱,参与者是阴三儿,唱的是“北京晚报”和“自由式”。我始终觉得“北京晚报”对当时中国现实的直接真实的呈现,远远超出了那些精英们对现实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描述。其实整个90年代的摇滚乐和独立音乐也是。在所很多人都静声的时候,独立音乐一直没有停止诉说。
2016年夏天,广州,荔湾区沙面北街的65号的咖啡吧,姜昕在抽烟,一边在和坐在旁边的宋佳聊天。她刚刚从北京飞到广州,在等待拍摄,有点疲惫。宋佳跟她说,她这几天和秦昊和张颂文一直在唱她的一首老歌:《夜》。
我们见面聊了几句,然后就是整夜的拍摄,重复演唱《夜》,那像是一种仪式。
枕着夜色在梦里幻想醒来泪水却悄悄湿了 忧郁的你黯然神伤只想再回到梦中央 灰了心房折了翅膀窗外的夜却正霓裳
这是在说你们的过去?还是在说他们的未来?或者是在说我们的现在?
不知道。在《把青春唱完》中看到1993年冬天的贾宏声,那时候他刚刚在上海拍完
《周末情人》。还看到1998年坐在房顶的朴树,他说那是他最拧巴的一段时间。我想起1999年周迅领着他到北影1号混录棚来看我,当时我正在那里进行《苏州河》的终混。周迅悄悄凑近跟我说:“怎么样,帅吧? ”说完傻傻地笑着,笑得很美。
大概9年以后,在宿迁的一家破旧的KTV夜店里,我们在准备拍摄《春风沉醉的夜晚》三人卡拉OK段落,大家在为三位演员秦昊、谭卓和陈思成挑一首大家都会唱的歌,最后挑了朴树的「那些花儿」,记得当时我暗自欣慰和庆幸: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有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其实,可能青春是唱不完的,故事也讲不完,所以,那就算了吧。
娄烨
2019年6月23日
1990 自在生长 高原
1991 摇滚最初的样子 路路
1992 逃学去签售 陈羽凡
不靠谱的岁月 郑钧
1993 那一年的乌鲁木齐 李亚鹏
西双版纳“大劫案”史雷
1994 北京最好玩的一段时间 张杨
功夫吉他 邓讴歌
1995 真武庙二条 老狼
我们的微信对话 张楚
1996 离开北京 陈辉
荒困 高旗
1997 工体往事 周宁
1998 高原在DD俱乐部走失 黄觉
1999 北京的蓝天 叶蓓
后记 像平时那样
手记 青春长往 黑麦
“从前,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我所有的青春记忆,而现在,这是一份工作。现在当我翻开那一张张老照片,会再次眼眶湿润。每一次现场都是不可复制的永恒,重要的是,我在现场。那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高原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很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很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头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由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