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珠三角区域发展报告.2012.201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67497
  • 作      者:
    梁庆寅,陈广汉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广汉,港澳珠江三角州研究中心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三角地区凭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制度创新优势、毗邻港澳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承接港澳地区制造业转移和国际投资,培育本土企业,实现了以外向型为特征高速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珠三角从“鱼米之乡”变为“世界制造业基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要素成本的上升,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国内和国际营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构成珠三角早期发展的一些优势条件已经不复存在,珠三角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珠三角经济和社会双转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未来新的“BASIC”(基本)发展模式,并给出了实现这一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纵观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历程,以其发展水平、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关键性事件等为区分标准,可以将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成长阶段,分别是起步成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成熟与调整阶段。
  (一)起步成长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在珠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企业,颇具特色的“专业镇”经济开始起步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企业集中在珠三角某一地区,但产业关联度还不太高,企业间合作关系也较稀疏,同时许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有限、不确定因素较多”等问题。
  对外开放后,东莞、深圳、惠州等珠三角东岸沿海开放地区凭借独特的优惠政策、临海优势、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主动地吸引外资,承接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产业集群。比如东莞位于珠三角经济走廊的中心,在世界IT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显的政策优势使得东莞成为国际IT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东莞石龙、石碣、清溪等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起步与发展。
  相对于珠三角东岸地区,珠三角西岸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处于劣势,区位优势不太明显,接受香港等地区的辐射也比较有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也不突出。但这一地区抓住了民营经济法律地位获得肯定这一有利机会,当地富有开拓精神的民营企业家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传统的技艺积淀,在具有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的推动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也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富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比如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佛山西樵的纺织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开机办厂,民营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很快形成了“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佛山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起步与发展(岳芳敏等,2008)。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珠三角发展路径及其转型

第二篇 产业转型研究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与演进趋势
珠江三角洲服务业发展与经济转型
珠三角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和相似度的比较研究
珠三角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
珠三角地区的结构调整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转换
珠三角地区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研究

第三篇 人力资本研究
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产业转移与农民工就业流动
珠三角农民工的就业、工资与劳动权益状况

第四篇 区域与对外经济
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前海、横琴与南沙
珠三角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
广东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珠三角利用外资的新趋势与策略

第五篇 社会转型研究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和谐
珠三角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进与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
转型时期政府干预与农民工权益的研究

第六篇 案例研究
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顺德区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