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观思考
引言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将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和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提法改变了传统上的“直辖市一副省级城市一省会城市一地级市一县级市”的行政式城镇体系陪局。将国家中心城市置于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最顶端,这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何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有何认定标准,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如何才能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等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市落选国家中心城市,自然在武汉市政府和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平者有之,淡然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建言者亦有之。其实,在2010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已经对武汉有了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武汉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新“诱惑”,武汉该何去何从?是满足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奋起直追、努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被写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成为全市上上下下的共同行动。
对武汉而言。国家中心城市更像是一个标杆或者是一杆秤,这就是要做到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协调,人的发展和生态发展相协调,城市繁荣与市民幸福相协调,探索一条具有武汉特色的、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之路。
一、武汉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准确地讲是从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武汉经历了对外通商、洋务运动和新中国工业基地建设三个发展高潮期,成就了武汉这座城市历史上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时间,在全国现代化进程中,武汉城市发展经历了“伏”与“起”的波动。但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一)19世纪中叶到改革开放之初。武汉成长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从19世纪中叶起。武汉开始向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发展迈进,到20世纪初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延续,武汉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前。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前,开埠通商和洋务运动造就了武汉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
明清时代开始,我国商品经济萌芽发展,汉口市镇兴起,武汉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号称“九省通衢”,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武汉从一个古代名镇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开埠通商带来的商贸繁荣.使武汉成为比肩上海的商贸大都市。开埠通商把武汉推到了国际贸易的前沿,成为广大中西部内陆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中转站.借助武汉发达的水运,中西部地区的大宗农产品通过武汉进入国际市场,外国的工业品转由武汉推销至广大中西部地区,武汉的商贸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武汉对外贸易额连续42年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工8年位居第三,占全国的10%。商贸的繁荣有力地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众多外国银行纷纷来汉设立分支机构,到1920年,汉口沿江一带聚集了20家外国银行和众多的国内银行,武汉成为内地最大的金融中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