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为了逼迫刘备退还荆州,设宴于黄鹤楼,诓骗刘备过江。诸葛亮将借东风时携走的一支令箭交给赵云,刘备就靠这支令箭得以脱险。
1985年重修的黄鹤楼的第二层有两幅壁画,一幅为《孙权筑城》,另一幅为《周瑜设宴》,即复现了上述史实和传说。
《南齐书》载有黄鹤楼事,可见南朝齐、梁时期楼名已著。
到了唐代,黄鹤楼发展成为登临观景的景观性楼阁。“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不衰的崔颢咏黄鹤楼的名句。唐代宗时的阎伯瑾的《黄鹤楼记》也为我们描述了当时黄鹤楼的景象:“……耸构巍峨,高标巍嵷,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垒垒……”而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仅用了‘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的寥寥二十字即为我们大写意地勾画出长江边、城墙上、朱栏画栋的黄鹤楼形象。“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白居易的《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一诗则进一步描述了黄鹤楼周边的环境:城墙之下,头陀寺与黄鹤楼遥相辉映;大江之中、洲渚之上,成片成片的枫叶红彤彤地辉映在蓝天碧水之中。以楼名而人诗,在诗中占一定比重并能赢得著名诗人不断吟诵的,在唐朝,恐怕也要以黄鹤楼居首位。尽管除了诗文之外,唐人没有给我们留下更为直观的有关黄鹤楼的形象资料,但就凭这些文字,也足够激发人们的遐想了。
建筑是历史的镜子。黄鹤楼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荆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面貌。黄鹤楼有过两次兴盛时期:一次是唐代,另一次则在明、清。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而明、清两代处于我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阶段,商业、手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当时的武昌城已是“岿然一大都会”,而号称“全楚胜览”的黄鹤楼也“毁而愈新”,建造得更加雄伟壮观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