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南·家族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935825
  • 作      者:
    钱文忠主讲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浙江卫视编写,钱文忠主讲的《江南·家族传奇》不仅叙述历史人物的掌故,也有意识地通过讲述展现相关时代的历史精华,利用全方位的“电视语言”,结合外景视频短片、三维动画、资料实物考证等多种手段,深度描绘和剖析历史细节,不避讳阐发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观点和见解,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并力争由此将江南山水风光背后的文化脉络织成一张巨网,生动有趣、具体而微地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祖籍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 著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戌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革——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巴利文讲稿》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浙江卫视编写,钱文忠主讲的《江南·家族传奇》追溯和认识家族的由来,着重探寻世族起源,了解其移居变迁,并重点介绍世族中的传奇人物故事,探寻家族文化兴衰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透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江南·家族传奇》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全面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和正确引导观众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海宁望族查氏 那么我们的《江南·家族传奇》就以姓氏为切入点,因为“姓”恰恰就是家族的一种标志,当然本书所涉及的姓氏、所讲述的大家族,并不意味着就代表这个姓氏的整体,而是这个姓氏中比较有名的一支或几支。我们不仅要探寻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想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乃至江南地区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
  海宁查家是个非常有声望的家族,它的声望高到什么地步呢?康熙皇帝曾经赐给这个家族一副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意思是说,海宁查家自唐宋以来歙是名门望族,是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可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
  “查”这个字作为姓,本来常被人念错,但是最近几十年来,大家很少念错,因为我们都喜爱的一位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就姓查。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是海宁查氏的第二十二代孙,他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刊行量达三亿多册,并且不断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以及动画作品,华人世界几乎无人不晓。读其书,自然想知其为人,许多人禁不住对金庸先生的出身以及这个家族的背景产生了浓厚兴趣。那么我们就来说说金庸,也就是查良镛先生的家族——海宁查氏。
  2004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海宁查氏第十九代孙查济民先生决心续修家谱,他找到海宁博物馆的地方史研究者吴德健等人,通力合作,开始了这一次繁琐而又庞杂的重修工作。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海宁六世查约第一次纂修海宁查氏族谱,初名为《龙山查氏宗谱》,后改称为《海宁查氏宗谱》《海宁查氏家谱》。清宣统元年(1909)由二十世查燕绪主持第九次纂修《海宁查氏族谱》,共二十四册并刊刻。这次重修就是以此为基础.历时两年半,通过在全国各地查阅资料、寻访查氏后人(金庸先生还为草稿做了修订),海宁查氏家谱续修完成,断裂了百年的家族史被再次连接。家之谱犹国之史,一部厚厚的《海宁查氏族谱》。记载着这个家族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二、“查”姓来源 那么“查”这个字是怎么成为一个姓氏的?为什么会念“zh6”?关于查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查姓是从别的姓氏改变过来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普遍。我们现在的姓氏都是从古代少数几个姓氏逐渐衍变而来的。春秋时期。“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就有很多是姓“姬”的。当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个诸侯(本来姓姬),到了他的封地,往往就将封地的名称改作自己的姓氏。
  春秋周惠王的时候,鲁国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查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查这块土地封给了他,他可以享用查邑这块地方的租赋,是这儿的大地主了。于是他“以地为氏”,把自家的姓氏改成了查,姬延就成了查延。现存查氏族谱的记载中,都比较认可这一说法,都把查延看成查氏始祖。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时的地名用字和现代是不一样的。
  当时查延食采的查邑的“查”,有写成“槎”(ch6)的,也有写作“檀”(zha)的,前者意思是竹木筏子,后者是指一种野果子。当时的很多古地名都带有木字偏旁。
  那么现在使用的“查”姓,又是经历过怎样的更改,才最终定型的呢?这和一位皇帝有关。那就是宋真宗赵恒。
  宋代有一部书叫《古今姓氏书辨证》,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与查道(龙图阁侍制)语及姓氏,谓日: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槎以对,自是改之。” 意思是说,一个叫查道的人(那个时候的查姓还不是现在这个“查”字),曾在北宋时期担任过龙图阁侍制,就是侍奉皇帝、管理公文的,他和宋真宗关系不错,时常在一起聊聊家常。有一次,宋真宗觉得这个龙图阁侍制的姓字形不好,读音也隆怪的,就问起了关于查姓的起源。
  宋真宗一定是觉得这个姓读起来也不怎么美,所以认为应该改改。如果根据封地易名的这个起源说,那么我们来猜测—下当时的“查”姓是用什么字的,如果是“槎”字,去木则为“差”了,字音、字意当然均不好。如果是“植”字,字音上是挺有特色,但是去掉木字偏旁后的字,字形则很奇怪。
  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同音字,那就是山楂树的“楂”字。“楂”这个字去掉木偏旁后,字形不错,再保留通“植”时的读音,这样或许就符合宋真宗对于美雅的要求了。
  不管改得有没有道理,皇帝“金口银牙”,查道岂敢不“自是改之”?于是在皇帝的干涉下,“查”姓就定型了。
  ……
展开
目录
海宁查氏(上)
海宁查氏(下)
藏书人家(上)
藏书人家(下)
沪上李家(上)
沪上李家(下)
海上盛家(上)
海上盛家(T)
德清俞氏(上)
德清俞氏(下)
南浔刘家(上)
南浔刘家(下)
南浔张家(上)
南浔张家(下)
上海“地产大王”(上)
上海“地产大王”(下)
吴越钱家(上)
吴越钱家(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