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这一时期,在走俄国人的路的战略方针指导下,首次全面尝试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各种事业,投入基本建设资金近千亿元,积极的方面是国有的石油电力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严重畸形,导致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困难,中国共产党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化)尝试遭到根本性挫折。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
这一时期,毛泽东主导的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调,在备战备荒的背景下,通过三线建设,国有经济的空间布局有较大变化,国家的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军事工业也有某些突破,但其他方面处于混乱甚至倒退的状态,新中国工业化遭受了严重挫折。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国有经济进入全面改革时期;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与此相适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国有企业展开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改革,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从计划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更进一步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求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国有经济经历了而且还在经历着空前的变革。
(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国有经济的前景
要判断中国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国有经济的发展前景,必须了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