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0085
  • 作      者:
    王正鹏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正鹏,回族,著名财经专栏作家,曾任《北京晨报》财经新闻中心主任、和讯网投资资讯部总监,现为和讯财经传播事业部总经理。作者199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新闻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英国Unive ity Of Bedfordshire大学,获得传媒硕士学位。作者自2004年起撰写独立博客《财经夜谭》,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文章,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作为一名传媒观察家,作者于2011年出版了英国报业研究专著《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得到业内高度评价。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写一部十年的经济史并没有多少意义。因此,《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采取另类的碎片式评论方式,从制度变革、经济思潮流变、全球化、中国精神等角度来揭示中国在这十年的经济神话。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作者(王正鹏)首次提出,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中间的这十年,是中国的战略性黄金十年。这十年的底子,来自朱镕基的两税改革、国企改革与刺激内需,它为2002年前后的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9·11后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在全球化的战略资源动用方面获得了空前的宽松环境;从人民币升值算起,国家经济开始进入转型前的量变时期,以货币为核心的变革是国家政治、外交战略、楼市、拆迁等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之源,它的演绎是这十年的中国经济核变力所在。 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2005~2007年,从郎顾公案引发的对于国企改革的讨论,在中国经济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所引发的巨大变革。这一宽容的改革争论在党的17大报告中结尾,中国将继续改革,但以统筹社会发展、开始战略转型的新思想提出却始于这一改革讨论的结果。改革争论后,国进民退与中国的经济30年转型是这十年破题的,但在未来10~20年将成为新愿景的开始。 《狂飙年代的碎片(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发行。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活在公元1998~2008年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是否知道,自己正站在后人评述中的中国黄金发展年代;阅读公元1998—2008年的这一段历史,人们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敢相信的、然而却层层升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经济上升的腾腾能量。 身处“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几个世纪都不能换来的短暂快感。在举出大唐帝国的高潮年代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总有几个小小的中兴,但战略的最低点却是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视野中看,100年的下沉在政治上可以表述为手工生产农业已达极致的一个封建国家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所击败,国家信心的沉沦渐次渗入文化并在国民的潜意识中最终生成深深的历史自卑而百年难以超越。 彼得·德鲁克笔下研究的资本主义成熟较晚的德国,因为一个功能性社会的缺乏而最终以世界战争的形式为自己补课;中国则用另一种形式在 20世纪后半叶为自己补课并最终走人生产力的困境。幸运的是,这个国家最终选择改良的方式纠正功能性社会的偏差。1978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在国家的经济哲学视野中看到清晰的路径,纠正以工业架构为基础元素的主观社会理想愿景,回到实实在在的东方大地上来:把基于钢铁与机器的一代欧洲社会主义理论的纠缠不清的纷扰,运用中国的智慧与实践解除;把工业和用理想主义重构的政治官僚体系消肿;对愿景先行的城市化在政治与社会上的后遗症——城乡二元分裂这一30多年最大的社会领域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思路。 我们用经济哲学梳理改革前30年的理论变革,是为了看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在中国前30年的发展中其政治与社会价值。“经济中心理论”恰恰是极大纠正功能性社会缺失问题的核心动力:农民走出了困境, “三农”问题获取了基本的政治权重;国有企业走下历史神坛,企业所有制改革实际上本身是一次生产关系的隐秘变革;私人(民营)企业在语言、理论、认识上,从大地深处长出并成为东南沿海世界工厂的主力军,解放劳动力获取的是人口红利,这是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改革派就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第一次真正认识世界和全球化并成为党的文件的标准用语在政治上是了不起的坚持,即使在西方的政治话语中,左右党派对于全球化的认识分歧也是难以弥合的。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有田园牧歌式的黄金年代,但那种历史回忆遮盖真相的理想主义情怀往往不能帮助人们看清对于1998年以来中国黄金发展期的问题,比如,出口型经济后遗症、贫富差距、房地产泡沫等。 这些经济哲学总结,引出了自199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论断。 这样的种子自1978年已经播下并在1993年的生产力解放运动、1994年的一揽子大型改革方案中发了芽。它们的收获期在1998年后陆续到来…… 它们纷纷成长为下面的事实: 1.农村人口红利的溢出,并补给到东南沿海的全球出口浪潮中; 2.国企解除社会责任(目前看仍然不彻底)而成为经济主体后,对于社会功能均衡的调解; 3.企业产权改革的突破(在2004年的大讨论中部分受阻),帮助在国家经济中建立了竞争者游戏规则,民营企业与国企的并存在优化政治认识的同时,强健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4.中央的财政实力强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平衡改进为1998年后的黄金十年准备了政治条件(2005年人民币升值后地方政府的土地拍卖又强化了这种平衡的延续)。 5.吃尽人口红利优势的东南沿海出口基地,是中国开始讲wT0世界语的第一推动力,后者对于政治与社会游戏规则的“国际化”带来的空前的、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只看清了一部分。 …… 1998年前的经济改革难度可想而知,经济学研究者一定还记得朱镕基 “砸三铁”的国企改革思想和那一段历史在中国的改革风声中面临的深深压力,但随后杠杆点很快到来。 历史的第一个杠杆时点即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四小龙”在这次危机中终结了东亚神话,但是中国却因为庞大的经济体量不但缓冲了危机,而且实现了第一次快速追赶,在东亚的经济竞争中完全翻身。第二个杠杆点是“9·ll”,美国和整个欧洲在解决与阿拉伯世界的复杂的意识形态博弈中,中国至少获得了宝贵的5年时间直至2005年“左右争论”。“9.11”的复杂性可以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来解释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欧美世界的心态,但对埋头于改革的实用主义执政者来说,以“韬光养晦”的外交思路并借助全球化的价值观,使东南沿海在2002年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全球工厂了。 第三个杠杆点即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虽然不是“四小龙”式的小型经济体,但一个基本上以贸易立国(出口一度占GDP的比重在60%~70%间)为经济基本结构的国家肯定会受到欧美衰退的影响,但中国的金融系统自始至终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危机。我们在公元2012年讨论与评价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时,能够看得更清楚,如果早一点进行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获取的追赶动力比现在还要强劲。 在朱镕基任期的最后几年,也是“经济中心论”的最后一段时期,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或美式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的改革还有相当的支撑,改革的理论空气在国民心理中的合法性还继续维持。拆分中国电信、打破国企垄断、民营企业的功能性地位强化、中央财力强化、第一次刺激内需、清理银行坏账,这些战略举措正是黄金十年开始时的强大基础和良好开端。 如果以2004年的改革争论为界的话,中国的黄金十年看起来像一个倒 v字,前半段是经济领域变革的高潮,后半段是社会领域变革的起始。两个大时代的分水岭正是落在这个时间点上。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没有自觉到的黄金时期
1.跨过四小龙
2.国退民进新空气
3.WT0语法体系
4.两套发展体系杂交--能量突然爆发
5.龙象时代--历史埋下的意外红利
6.地理级大生产线--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章  一个国家崛起的魔鬼符号
1.一幕《谍中谍3》的电影布景
2.一个历史名词“远东”--心中的金融中心
3.一顶胖保安头上的圣诞帽
4.一棵想全球化的玉米

第三章  农业哲学的裂变
1.一名全球化小农
2.一个农业大国盼望的艺术风景
3.华尔街的春风吹过江南的油菜花
4.实践论:粮食并不出自土地
5.粮食元意义哲学

第四章  新农村运动
1.两个大陆农民的西瓜经济
2.台湾地区农民的土地认识
3.乡愁
4.不要向他们学习……
5.新农村的经济哲学研究:中国诺奖之摇篮

第五章  东南沿海拉锯战
1.暮色台北
2.台北艳羡上海
3.“后四小龙”时代
4.还有越南
5.还有印度
6.东南沿海制造业仍是当家花旦
7.亦新亦旧的工人阶级
8.把华南的故事讲下去
9.建立一个包含农民工权利的新社会

第六章  世界工厂发热症
1.2005年底经济风向悄悄转变
2.错误的种子
3.过热的省份躺在行政手术台上
4.选举周期·过热周期·商品市场周期
5.宪政经济或政治科学化路径
6.90年代初的老朋友来了
7.关键是伏虎

第七章  地缘思维下的石油风雷
1.中国印度腹背受敌
2.大西南石油通道战略
3.黑色中亚
4.泰纳线的艰苦表述
5.东海石油联合开采--和局
6.海权梦想的历史窗口期关了
7.塞翁失油

第八章  “郎顾公案”
1.“郎顾公案”
2.历史的大迎角
3.张五常出山
4.被忽略了的传播学问题
5.新左的时代

第九章  改革盘中交锋
1.回溯:经济学界出现1992年来最大分歧
2.皇甫平发表中国改革不可动摇文章
3.一个政治风向标
4.日本的改革案例
5.法国的改革小案例
6.杏林山庄改革研讨会
7.胡温双双表态
8.改革思想写入国家价值体系

第十章  集体主义的另一个名字:民族主义
1.京沪高铁:市场换技术
2.新干线政治
3.TD-SCDMA中山装
4.体育民族主义元素
5.世俗账目:全球赞助商为中国背书

第十一章  A股:神话建构与解构
1.A股“三点”
2.港股直通车熄火
3.信息传染
4.要市场伦理还是要政治智慧?
5.A股伪全球化征候
6.倒算白马骑士
7.基金经理光环褪去

第十二章  房子:神话建构与解构之道
1.符号任志强
2.财富分化第一幕
3.2006年:暂停键
4.心理冷战
5.中产者搁浅
6.未斩的地方政府之手
7.可疑的人口红利
8.放手让地产商死亡
9.财富分化第二幕

第十三章  全球化:撞钟人换防
1.穿过“铁幕”的森森冷气
2.复活20世纪30年代式梦魇
3.第三轮全球化的痛苦前夜
4.美国经济的3个符号衰变
5.汽车--底特律的意识形态黄昏
6.债券经纪商--雷曼的倒掉
7.“两房”国有化--美国的化石级词汇

第十四章  自由资本主义暂停键
1.2008~2010年的“主义”词条
2.自由资本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
3.国家经济主义
4.自由资本主义终结?
5.克鲁格曼的诺奖来得正是时候

第十五章  缩手缩脚的战略收购
1.与华尔街的美女擦肩而过
2.平安撤火
3.等了半个世纪的分权大会
4.人民币周边化一小步

第十六章  真刺激
1.乱云飞渡仍从容
2.最关键的一年
3.四万亿错失软刺激
4.全球暗象下的龙腾时代

第十七章  中美关系断代:STAKE-HOLDER
1.从波音到人民币
2.重商主义暗战
3.舒默先生和他建立的亚洲货币博弈框架
4.方法论
5.债券后面……
6.知识产权的威尔逊主义后面
7.石油的晚景力量
8.GDP之战:A对B超越?

第十八章  第三极力量:公司画像
1.画像一:电信重组前后的一段小气候
2.画像二:资本家的操盘手对弈我们的同志
3.画像三:德隆案原罪
4.画像四:沃尔玛样本--精神胜利法
5.画像五:谁是中国真正的全球品牌?
6.画像六:中国石油富可敌国的花样年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